【数字看民生】贡献率提升9个百分点:我区科技创新凸显驱动力量

魅力霍林河 2016-10-27 09:42:00

原标题:【数字看民生】贡献率提升9个百分点:我区科技创新凸显驱动力量

“关老师,快帮我们看看,这病虫害该怎么治?”10月25日上午,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根堡村,村民们一见到科技特派员关慧明就焦急地询问。原来他们种植的西葫芦和西红柿得了白粉病和红蜘蛛虫害,关慧明就是来帮助村民解决问题的。

乌兰察布市新技术开发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关慧明是我区首批科技特派员,30多年来义务为菜农提供技术服务,已经培训菜农10万多人次。他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大丰收,就离不开科技的指导。”

十二五以来,面对新形势,我区率先求变、超前部署。在创新驱动发展大潮中,我区科技工作及时调整科技计划、统筹科技资源,大力实施实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以及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三大工程。深入推进科技改革,不断强化政策、制度、人才保障,推动科技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要素向自治区重点发展领域倾斜,逐渐将发展方式导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推动创新型内蒙古建设迈向新阶段。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科技事业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33%增长到42%,提升了9个百分点。5年间,自治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由85.17亿元增长到122.13亿元;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0.45件增长到1.22件;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由73.43亿元增长到189.96亿元;创新基础条件显著改善,自主创新领域不断拓宽,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位居全国第21位。

过去5年,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区优势产业装备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多项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农牧业产业提质增效,全区粮食产量由431.6亿斤增加到565.4亿斤,牲畜存栏由1.08亿头只增加到1.36亿头只,牛奶、羊肉产量居全国首位,农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58.9%,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1.8%,比十一五末提高4.8个百分点;煤炭产业向产业多元转变,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由33.5%下降到11.3%;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有色金属和农畜产品加工业贡献率由31.7%上升到49%。现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云计算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非公经济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3%提高到64%。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自治区三次产业结构由9.4∶54.5∶36.1演进为9∶51∶40,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

与此同时,全社会创新意识明显增强。近年来,我区科技重大专项经费的87.6%投入到企业,带动企业创新投入36亿元。十二五期间,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的项目中,42.5%被企业摘取。2015年,自治区共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5家,为历年最多,至此全区累计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7家。另外,近年来,京蒙、粤蒙、鲁蒙科技合作从单纯产学研合作,向“产学研+产供销”一体合作转变。2015年自治区引进区外技术2157项,投入引进技术资金174.57亿元。(记者段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