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民主与法制时报 2021-08-03 18:11:20

原标题: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原则上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7月25日《北京青年报》)

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上升。据媒体报道,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人格发展、良好心态树立的重要阶段,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这次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校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中小学纳入校本课程。也就是说,心理健康作为一项教育内容,将贯穿每名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校园生涯。这对于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及时疏导各种压力,避免造成心理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让心理健康成为必修课,要增强师资力量。2012年,教育部曾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必须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心理健康进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要丰富教育形式。心理健康不能只是泛泛而谈,纸上谈兵,必须春风化雨,入脑入耳。广大学校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采取团体辅导、心理训练、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方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班主任、授课老师也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问题,主动采取举措,做到因人施策。

要做好家校合作。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不应成为“独角戏”。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同样不能懈怠,与学校建立积极的家校合作关系,从学校与家庭两个层面入手,更好地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一方面,学校应当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就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异常现象与家长沟通;另一方面,家长也应改变“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心理健康”的观念,主动就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老师交流,形成合力。(□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