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立说当戒信口开河

扬州发布 2021-11-27 17:31:27

原标题:著书立说当戒信口开河

◇著书写作,未经查证仅凭印象便信口开河随意落笔,往往出现基础性常识性硬伤。其不仅会让读者对文章内容及编校水准失去起码信任,且可能谬误流传

著书立说,传诸后世,是很多读书写字人的理想。但落笔成文,结集出版,下笔需谨慎。一个人对事物的观察角度、审美趣味可以“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落笔随意、信口开河,缺乏对字纸的敬惜,则可能出现常识性知识性硬伤,这样的“著书立说”不仅让人对其他内容失去信任感,且会谬误流传。

严谨的作家学者,视文章似生命,爱文字如眼睛,对著书立说充满敬畏,敬的是文学传统、文化传承,畏的是文化传播——一言不慎不仅让方家耻笑,甚至可能惹出笔墨官司。

前两天,有旅居北京的友人微信告诉我,一本写北宋词人秦少游的书,把扬州五亭桥建造的年代提前到了北宋。五亭桥为清乾隆年间所建,被建筑专家茅以升誉为“最具艺术美的桥”。其作为扬州市地标性建筑,稍有常识或网上简单搜一下,都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书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秦少游的声名事迹也为爱文化者乃至普通百姓所熟悉,五亭桥始建年代亦确定无疑,按道理不应出现这样的错误。但这本书竟将五亭桥这一扬州文化地标硬生生提前了几百年,不仅贻笑大方,也可能导致不明就里的读者以讹传讹。难怪朋友对此意难平了。

一本书动辄几十万字,文内有个别差错在所难免,但类似这种基础性常识性错误,则往往会让读者对一本书所写内容和整个编校水准失去起码的信任。其实,说北宋时的事情,且发生在五亭桥一带,提一句“五亭桥”增加读者的亲切感代入感不是不可以,但准确的表述应该是“现五亭桥地域”,这样就不会让人产生北宋时就有五亭桥的错误认知了。

宁可跌在屎上,不要落在纸上。记得刚工作时,办公室前辈总这样说,意思是要慎待文字,不可马虎了事。而彼时的一些办公室文字笑话,至今也仍在流传:比如写文件取巧,参考以前的文件内容,结尾落款日期也“停留”在了所参考的那份文件的年月;比如区级秘书写公文,要把上级文件中的相关内容“平移”进自己起草的稿子里,结果忘了把上级讲话中的“市”改为“区”,导致一个区级领导的讲话稿,不时出现“全市上下”如何如何的表述;更奇葩的是,上级来了文件,文字秘书“使巧劲”,找来其他同级单位或区县的材料改头换面后交给领导,蒙混过关。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上级机关心血来潮,把同一主题的文稿结集汇总供各地交流,其结果是大量雷同的章节和警句妙语同时出现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文稿里,公文中的形式主义和取巧文风毕现。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公文不可投机取巧,可能传之后世的个人著述同样应慎重:一不能雷同,二不能出错。前者事涉文德,是写作者的底线,否则一辈子被人耻笑;后者体现态度,是写作者的红线,书写得再好,有错误硬伤,你认为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无伤大雅,但读者却不会买账,甚至火力全开。在网络传播常以几何级数增加的今天,尤其如此。细数此前出版方面被细心读者发现的一些常识性硬伤,往往弄得名人作家灰头土脸、“英名尽损”,代价之大令人唏嘘。

今天,尽管网络传播力强,不少人还是有让文字结集出版成书的梦想,给有价值的文字一个传播的途径,给自己的文字生涯一个交代。这想法很正常,但同时也必须提醒自己,著书为文,一定严谨认真,不能信口开河,不能想当然,要多考据勤考证,避免观点谬误,避免常识性硬伤。

文字事大,不可不慎,著书立说,当戒信口开河。(李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