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制作 让满族服饰绽放异彩

魅力霍林河 1970-01-01 08:00:20

原标题:用心制作 让满族服饰绽放异彩

明松峰试穿新制作出的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不仅是满族群众视为光明和幸福的象征,更是满族历史文化的特殊传承载体。今年68岁的明松峰是我市满族服饰制作者的元老,2009年满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明松峰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在他的不断创新下,古老而传统的民族服饰技艺与现代文明时尚相结合,不但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也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昨日,记者来到了明松峰位于石羊桥五塔寺后街附近的服装制作中心。明松峰告诉记者,他的祖辈从沈阳来到呼和浩特市后便扎根在了这里,而早年他的父亲则在当地经商,从事皮毛、布匹生意,后来创办了蒙甡制鞋厂,1957年后更名为呼和浩特市国营皮鞋厂。但一直以来,制鞋厂都在为当地的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居民生产制作鞋子。说起从事满族服装制作,明松峰有着讲不完的故事。从业余爱好到专心研究,直到如今的传承发扬,他多年来的努力只是为把满族服饰做得更加专业、精良。

明松峰初中毕业后从事机械安装工作,这看似与服装制作并无关系,但在明松峰看来,却为自己今后的服装剪裁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学习的是机械制图,看似与服饰制作无关,但实际却有着密切的关系,机械制图可以把平面的制作成立体的,而所有服装、头饰设计之初都是一张图纸,我的爱好就是把平面的东西变为立体。”明松峰表示,他36岁开始学习研究制作满族民族服饰,至今已有30余年。多年来,他收集阅读了大量有关满族服饰的相关书籍。说起满族旗袍的制作,明松峰如数家珍。一件旗袍的制作从面料处理、裁剪、配边、缝制、补花、绣花、包边、滚边、钉扣等20多道工序,同时衣服边及衣领的制作也是最为考究的,一套满族服饰最快也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

据他介绍,满族一年四季皆穿袍服,只不过随着季节变化而分单、夹、棉、皮几种。马蹄袖俗称箭袖,满语称为“哇哈”,只有男子旗袍上才有。满族男女还喜欢在旗袍外面套马褂,马褂又分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样式,后来又流行披“坎肩”,坎肩也分对襟、一字襟和琵琶襟等。妇女坎肩更精致讲究,还要贴上花贴边儿,男子坎肩以“巴图鲁坎肩(英雄坎肩)最为尊贵。辛亥革命后,旗袍由肥变瘦,改进后的旗袍更能使妇女显出体型的曲线美,穿上又典雅大方。

“我一直喜欢裁剪,作为满族,我从小就喜欢满族文化,对满族服饰的发展历史也有着比较深的了解,如今制作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技术也比以前先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制作水准。”明松峰说,“传统的满族旗袍不但不修身且为老式出手袖,为了服饰更加美观,我将出手袖改为了装袖,这不仅能适应肢体动作的活动,服装也更加美观。”

在明松峰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一幅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56个民族国歌合唱团全体演员合影的照片。明松峰告诉记者,这是他参与制作民族服饰的活动之一,其中的满族服饰和大部分其他民族服饰均由他制作。另外,明松峰还参与制作了国庆60周年《爱我中华》、《团结奋进》56个民族群众游行表演方队的民族服饰。采访中,记者见到了明松峰的儿子明宇,受其父亲的影响,明宇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正是服装设计。如今,他和父亲一起经营着明松峰的影视剧服装制作中心。谈及满族服饰,明宇表示:“父亲作为代表性传承人肩负着更多的使命,2018年我和父亲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想把满族服饰与现代时尚相结合,通过不断创新学习,从工艺、面料、色彩、造型上,在保留原有满族服饰民族色彩的基础上让其更加生活化更具时尚感,这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穿的出去,也更愿意穿。同时也希望这样的满族服饰能以呼和浩特市为中心,辐射到全国各地,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喜爱满族服饰。”(记者 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