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春运路上的“反向人”——把爱留在远方的家

魅力霍林河 1970-01-01 08:00:20

原标题:聚焦春运路上的“反向人”——把爱留在远方的家

每逢春节,在外工作了一年的人们纷纷踏上回家路,与家人团聚,共同迎接新春的到来。

但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春节前夕踏上了外出工作的旅途,起点是家乡,终点却是远方。

他们是支南列车上的列车员,是春运路途中的“反向人”。

出发

1月27日下午,刘东河在家收拾着行李箱,嘱咐着家里人过年期间的安排。

当晚,刘东河就要出发进行支南列车乘务工作。整个春运期间,他都会投入到南方铁路春运的行程中。考虑到今年春节又不能在家过,所以他总想着在走之前尽可能把想到的事情都安排好。

曾是随车乘务员的刘东河今年59岁,此次春运过后就要退休。为了让铁路工作生涯留下美好的回忆,他主动申请再参加一次支南列车乘务工作,希望在退休前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每年春运,广州、深圳、武汉等南方地区都是客流高度集中的地方,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都会抽调部分客车支援南方铁路春运。今年春运派遣了7列130辆“支南列车”、55名乘务员,随车前往广州、武汉等地,开展为期40天的春运服务保障工作。

1月27日23时,乘务员各自就位,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的第一组支援南方春运的列车从包头火车站出发,驰援广东地区的春运。

空荡的列车一路向南,带着对家人的思念和爱,乘务员踏上了去往南方的旅途。

暖途

支南列车开启后,刘东河像往常一样开始自己已干了30多年的值乘工作。从维修车厢茶炉、卫生间、洗面池等旅客服务设施,到检查车门锁闭、列车运行情况,每一个设备他都认真仔细检查。

一系列流程进行完毕后,刘东河来到餐车,开始为全车乘务员第二天的早餐做准备。

因为支南列车是空车开往集结地。为尽量节约燃油,只有检车乘务员休息的车厢才会开启电暖器,其他车厢都保持在防冻的最低温度。路程通常需要3到5天时间,检车乘务员上车前都会准备好这几天的肉、菜、米、面、油,一路上自己做饭。

除了刘东河外,其他的列车员也为这趟支南列车忙碌着。

郭德庆是空调检修工,他擅长的是列车空调检修,这次春运他主要负责车辆电器部分的检修维护。南方气温高、客流大,车厢温度容易升高,空调设备经常超负荷使用,每趟列车到达终点站,乘务员都要对空调设备进行重点检查,及时清洗滤网、修复故障,确保列车空调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电焊工赵信,虽然在春运中他的电焊技术用不上,但他在锅炉、茶炉维修上非常在行。春运客流大,乘务员常会捡到旅客遗落在车上的小马扎,大部分都是坏掉的,干过木工活的赵信便捡回来,亲手修好,放在乘务室。看到有无座的旅客,他就赶紧拿出来,让旅客们使用。

惦念

支南列车一般运行在旅客集中的线路区间,满员超员现象普遍,形形色色的旅客少不了形形色色的回家故事。而这群离家在外的列车员更是有说不尽的酸甜苦辣。

列车质检员刘轶群,他的工作是车辆出库前最后一道关卡,他值乘的列车一定是质量过关的。在每一次巡视完毕之后的休息时间,刘轶群都不禁会想起远在家乡的父母。

这几天呼市又降温了,父亲腰腿疼的毛病是不是又犯了,自己给他买的护腰和护腿不知道有没有用上?父母出门时总是忘戴帽子,自己在外又难以时时关照。

看着车窗外一片片远去的田地和树木,刘轶群的思绪也跟着飘远。“眼看着春节就快到了,把今年的春运忙完,我回家得好好陪陪父母。”刘轶群说着回家后的想法。

同在这趟支南列车的乘务员乌力吉是一位蒙古族小伙子。他的女朋友在武汉读研究生,两人已经一年没见面了。

这次乌力吉成为支南列车乘务员,其实心里挺开心的。因为他想借此机会也许还能和女朋友见上一面。虽然见面时间可能只是中途休息的短短两个小时,但这也值得乌力吉为之雀跃。

坚守

刘东河告诉记者,支南过程中,需要克服语言障碍和饮食习惯的不同,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第一年去支援南方春运,整列车10多节车厢只有我们两名乘务员是内蒙古人,其他工作人员都是南方人。要听从当地车辆段的命令,但管理员大多是讲方言,很难听懂。”语言障碍成了刘东河和同事面临的最大问题。但他也明白,必须保持更高的责任心,多跟对方交流才能使工作更顺畅。

除了语言障碍,在南方线路值乘的餐车厨师基本上都是南方人,做的饭菜也基本以南方口味为主,北方人不太适应。酷爱面食的刘东河连续几年参加支南春运后,硬是养成了吃米饭的习惯。

“支南列车是在客场作战,我必须干好,不能丢咱内蒙古人的脸。”刘东河笑着说。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包头车辆段乘务车间指导郝利友介绍,支南列车乘务员巡视车厢基本上都是凭眼观、耳听、鼻嗅、身体感受等方法去发现车辆的隐患,并及时维修排除故障。今年的支南列车春节前15天支援广州地区春运,春节后25天便是支援武汉地区了。因此,列车员们要在满足旅客基本服务的前提下,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在点滴服务举措中,给广大旅客留下一个个温暖的瞬间、一个个感动。(记者 郭治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