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西戈瓦与马头琴

乌兰察布晚报 2016-08-22 00:00:00

原标题:若西戈瓦与马头琴

若西戈瓦闲时常常会在家里拉起马头琴

若西戈瓦闲时常常会在家里拉起马头琴。

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有这样一位马头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在动荡年代,坚持传承马头琴艺术;他远赴重洋到国外参与演出,获奖无数;他为人低调,先后带出徒弟100多名。他就是蒙古族老人——若西戈瓦。

1962年,18岁的若西戈瓦第一次接触到马头琴。“那时歌舞团刚刚成立,团里没有人会拉马头琴,就派我去呼和浩特学习马头琴。”谈起50多年前的往事,若西戈瓦依旧记忆犹新,“当时我的老师很忙,每天只能教我一个小时左右,但是我非常喜欢马头琴,那时除了睡觉吃饭,其他时间我都在练习拉马头琴。”

由于若西戈瓦对马头琴艺术的热爱和刻苦学习,虽然在呼和浩特市学习仅仅两个月,但他对马头琴演奏就已经驾轻就熟。“从那时我就开始了和马头琴相伴的日子。那个时候经常下乡演出,一年有五六个月的时间都在农村牧区演出,很受群众们的欢迎。”若西戈瓦回忆说,“那个经历是非常难忘的,是那段经历让我更加热爱马头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马头琴被划到“民族分裂主义乐器”的行列,若西戈瓦忍痛将马头琴放在了仓库里。“在那种大形势下,一不小心就会被扣上个‘帽子’,人人自危。”回想起那段岁月,若西戈瓦至今仍觉得十分可惜,“有一天,我看见我的马头琴上落了满满一层灰尘,心里特别难过,我就问自己,难道这辈子就再也不能拉琴了吗?”

为了继续自己的音乐道路,若西戈瓦想到了拉大提琴,大提琴和马头琴音色相似,也是弦乐器。他意识到,只有坚持拉琴,才不会让自己的手指僵硬,才有机会继续演奏马头琴。

1973年,若西戈瓦创作了第一首马头琴曲《欢乐的草原》。逐渐地,他的才华被越来越多人认可,他也被允许继续演奏马头琴。时隔7年,他又能够再次拉起心爱的马头琴了。

1978年,若西戈瓦在自治区专业文艺团体汇演中,他的马头琴独奏《赛马》获优秀奖;1989年,若西戈瓦应邀赴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进行马头琴独奏专场演奏会,受到观众的赞誉;1996年若西戈瓦在全国色拉西杯马头琴比赛中获特别奖;他的《花的草原》《蒙古筝》《问一声妈妈好》《难忘父爱》《乌兰察布》等歌曲在牧区草原广为流传;他为大型歌剧《东归的大雁》所作的曲目获全区“萨日纳”奖一等奖;《富饶的内蒙古》《腾格尔湖》《鹰之歌》等作品连续3年获全区“五个一工程”奖,其中《鹰之歌》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1985-1989年期间,流行音乐盛行,人们疏远民族音乐。我们出去演出,观众见你上台拉马头琴,都喝倒彩,一直喊‘下去吧’。”若西戈瓦说,“当时我特别心酸,我就想,难道马头琴艺术要走向灭亡了吗?”

“还好,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又认识到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人们也开始关注民族乐器承载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若西戈瓦说,“我今年73岁了,现在还有一个四年级的小朋友和一个40多岁的上班族在跟我学习马头琴,我觉得这就是人们喜爱马头琴的一个体现。我带出的徒弟有100多人,我就希望他们能把马头琴艺术发展得越来越好,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马头琴,让马头琴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