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气象预报工作方式不断改善

乌兰察布日报 2018-07-22 00:00:00

原标题:乌兰察布市气象预报工作方式不断改善

气象预报员通过电脑调图采集相关信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气象预报工作方式不断改善,从传统的以天气图和经验分析为主进行预报的方式,向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以人机交互系统为主要平台,综合应用各种先进技术的现代工作方式转变。

市气象局预报高级工程师张百萍1982年大学毕业后便来到了市气象局,成为了一名气象预报员,这一干就是36年。作为比较有经验的气象预报员,从最初艰苦的环境,简易的设备,发展到现在可以在电脑上、网上开展工作,她的工作方式改变特别大。

张百萍回忆,她刚参加工作时,气象局的墙上只有4张图:3张高空图,1张地面图,其他什么资料都没有。预报图的绘制需先由观测员去观测站,采集温度、风、气压、有无降水等信息,然后编成报告。每天下午4点多钟,预报组的六七个人就开始看着这四张实况图,根据天气原理,做研究分析、推理预测,然后预报第二天的天气情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推理,都是人为地判断是降水,还是有风。由于资料特别少,主观性判断占大部分,这样的预报准确率非常低。”张百萍说。

以前全市只有11个自动观测站,每个旗县市区1个。现在全市有自动观测站230多个;以前都是人工观测,每天只观测4个时次(02时、08时、14时、20时),现在已经都是自动观测,每分钟都有自动观测站资料传输,实况资料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都大幅上升,直接促进了预报准确率的上升。

张百萍说,在过去,预报员也是绘图员。他们需要把图上的整个气压场用笔画出来,等压线、温度线也都需要一条条线连起来。早上8点的实况图,等大家填完图、画出来,再分析,八九个小时就已经过去了,所以做出来的预报准确率很低。

所有的工作做完后,气象预报员会拿到一张预报单,然后预报员自己根据预报单写预报内容,报48小时内的天气。写的时候用复印纸留底,由通讯员送一份去电台广播。

以前的数值预报时间分辨率是12小时,甚至是24小时,现在的数值预报时间分辨率已达到3小时;空间分辨率在以前都是2.5°×2.5°(经纬度),现在已经有达到0.125°×0.125°(经纬度);以前数值预报种类很少,只有两三种,而现在有多种数值预报可以参考,从国家气象局到集宁区气象局都有。

张百萍介绍,到了90年代,就有了卫星云图。当时的卫星云图需要像洗照片一样,一张一张洗出来,是定时的、黑白的。紧接着又有了欧洲、日本的传真图等,虽然资料不多,但是比过去强多了。

90年代最大的进步就是有了人机交换,不再用人工手写预报单了,改成了自动化的气象信息采集,可以从电脑里调图查看,再也不用绘图员自己绘图了。

“到了2004年,条件就变得更好了。我们国家出现了红外云图,实现了信息每小时更新一次,这对预报员的帮助特别大。”张百萍说。

2016年底,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成功发射,更好地辅助了气象预报员做预报。2018年,我市的雷达已经开始运行,雷达的使用,可以很好地提高汛期短期临近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

张百萍介绍:“目前全国都在开展气象智能网格业务,我们也在做自己的智能网格业务。我们的空间分辨率达5公里×5公里,时间上可实现逐3小时发布未来10天的天气预报,使公众可随时随地获得精细化气象服务,这也意味着我国天气预报将实现从传统站点预报向格点预报的转变。”

张百萍解释说:“如果是同样一场雨,无论你身在哪一个角落,你得到的天气预报将是你所处的5公里网格范围内的天气预报。假如你在南边的某个‘网格’里,那你和距离你不远的北边某个‘网格’里的人收到的天气预报是不一样的。可以做出更加精细更加准确的预报,这个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气象监测的数据多了,时间间隔短了,预报就越来越准确了。我市气象预报员的工作方式越来越便捷了,预报产品也逐步走向定时、定点、定量和可视化。(徐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