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畜双承包:让牧民心劲儿足

锡林郭勒日报 2018-11-29 00:00:00

原标题:草畜双承包:让牧民心劲儿足

郑·巴格那经营的巍尼斯牛业繁育基地。

1982年,阿巴嘎旗查干淖尔苏木白音宝力格嘎查的郑·巴格那和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在查干淖尔苏木学校寄宿上学。

就在那年,正在上初二的郑·巴格那听到了一个从家里传来的消息:大队要把牲畜和草场包产到户。作为家里的老大,当他向弟弟妹妹们告知这一消息时,弟弟妹妹们露出似懂非懂的神情,而郑·巴格那暗暗告诉自己,这一定是个好消息。

的确,这个好消息对于锡林郭勒草原的牧民来说,就像一把金钥匙,正在开启他们大干快富的大门。

从那时起,根据中央关于农村牧区工作的连续3年3个1号文件精神及自治区搞好农村牧区改革、推行草畜双承包生产责任制的统一部署,我盟开始对牧区全面落实草畜双承包责任制。

郑·巴格那清楚记得,那是个春天。分牲畜那天,他专门请假回了趟家。“按照一口人32只羊、678亩草场的分配标准,我家六口人,分得了200多头只大小畜。从那天起,家里真的是五畜俱全了!”郑·巴格那说。

郑·巴格那还记得,当时大队剩余了35只羊,如果谁主动认领,还能多分得每只羊14亩草场。就在父亲犹豫不决的时候,郑·巴格那的几句话给了父亲支持。“我们一定要把牲畜养好。等我毕业了,就回家养牧。只要我们全家齐心协力,一定会行的。”就这样,郑·巴格那把那35只羊赶回了家。

“那一年,一有时间,我就想着回家多干点活儿。那是全家人用汗水获得收获的一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郑·巴格那回忆着。

很快,一年过去了。在全家人的辛勤努力下,郑·巴格那家迎来了第一个收获的秋天。那个秋天,家里出栏了70多只羊,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

家里成了万元户,这让郑·巴格那全家意识到,只要勤劳付出,就会有收获。面对收获,父亲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用280元在查干淖尔苏木买了两间小房,供兄妹几个上学住。“那时能感觉到,我们许多牧民的孩子,吃、穿已经有了明显变化。”郑·巴格那说。

生活的喜人变化,让郑·巴格那坚定了毕业后回家发展牧业的信心。

1989年,全盟牲畜头数首次超过1000万,这也标志着几代牧民的夙愿终成现实。这一年,郑·巴格那家的解放汽车换成了东风汽车,郑·巴格那也成了家,家里给了他90只绵羊、20只山羊,还有5200亩草场、两间房。

一转眼,十年过去了。和许多牧户一样,郑·巴格那家中牲畜的数量很快达到了一定规模。然而,此时的郑·巴格那已经意识到超载过牧给草原和生态带来了压力。

2000年,郑·巴格那来到锡林浩特市一边开饭店,一边跑大车搞运输。三年后,郑·巴格那参加查干淖尔苏木庆丰收大会时,又作出了一个果断决定:把家里的羊全部出栏,转移进城!

2003年,郑·巴格那在锡林浩特市三和牛场养起了300头奶牛,建了几千平方米的奶站和牛舍。“作为一名牧民,我每一次创业的成功和收获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引领和措施帮扶。”郑·巴格那说。

从2009年注册成立阿巴嘎旗巍尼斯生态公司,到2010年注册成立阿巴嘎旗巍尼斯房地产开发公司、巍尼斯牛业繁育专业合作社,再到2011年创建占地17000平方米的阿巴嘎旗汽配城;从2012年入选旗人大代表,到2017年入选旗政协委员,郑·巴格那这位从牧民中走出来的企业家,有了更多的使命和担当。“改革开放让我们牧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国情怀让我一定要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郑·巴格那说。(记者 刘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