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点亮多彩青春梦想

魅力霍林河 1970-01-01 08:00:20

原标题:高校社团:点亮多彩青春梦想

参加社团活动后合影留念

社团是“第二课堂”

“我上学那会儿,学校里的社团才只有十几个,如今翻了好几倍,真是难以想象。”回母校参观的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级历史学专业毕业生郭文娟回忆说。

身兼白色旋风羽毛球协会副社长和行知客社团副团长的王寒自豪地说:“像羽毛球协会这样的运动类社团,团员人数都能达到二三百人。”

记者大致统计了一下内蒙古师范大学社团微信群里的人数,成员竟达100多人。拓荒文学社、讲坛社、助教协会、樱花社、辩论社、自由岛话剧社、DM舞蹈、晨曦醒狮、点e点电脑、射箭协会、网球社、排球协会、乒乓球、国标……叫得出名字的社团有近百个。

王寒介绍:“运动类、舞蹈类、公益类社团最受欢迎,还有一些实用性强的社团,如计算机、英语类社团,报名人数也很多。”由此可以看出,兴趣和实用性无疑是大学生对社团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艺术团团长冯鑫鑫说:“在我们团,有很多个部室——合唱、主持、礼仪、舞蹈、表演,我们会经常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晚会和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参与其中,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拓展了交际圈。”

“参加社团,已经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的周围,大部分同学都报了社团,有的还报了好几个。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充实我们的学习生活。”爱乐社部长吴建军说。

除了这些学生自创的社团,还有学院牵头设立的服务型社团,如2012年成立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艺术学院心语馨苑心理工作站。据该站站长李泽宇介绍:“心语馨苑心理工作站目前有35人,今年新生报名就有53人。站里经常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入学教育、每周读书会、心理情景剧、团体辅导,每年5月25日心理健康日还会有一系列活动。在我们的工作站内,设有咨询室、办公室和心理团辅室,工作站的墙面都是成员们自己设计制作的。”

这些社团骨干们被问起当初为什么参加社团时,回答几乎是一致的——兴趣和锻炼。有的同学戏谑,大学里不参加学生社团,找不到对象。无论是认真还是玩笑,都反映出了社团在他们心中的地位,社团生活无疑已经成为大学里的一门“必修课”。

“小社会”初体验

社团如井喷式发展,一方面说明了当下大学生的爱好广泛,另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心理的某种需求。更直白地说,这是一种渴望尽早融入社会、被社会认可的需求。

“无论你进入社团的初衷是什么,收获的一定是你努力的结果,社团带给你的绝不止是嘻嘻哈哈。”冯鑫鑫说。

歌手大赛、演讲比赛……大三新闻专业的张玲玲一个人就独立组织过好几场活动,处理问题能力特别强,现在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全能型人才。

今年大四的王实是求职社团的元老了,目前已找到理想工作。他坦言:“在社团活动中锻炼到的各项技能,让我在职场中得心应手。”

高校社团不同于其他机构,主办任何活动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负责,因此从筹备活动,到现场主持,再到宣传报道,社团的每位成员,都全程参与。在社团里要展现自己的能力,同时还要考虑与他人的协作,并与各种人打交道,等于提前体验了一把“小社会”。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艺术学院心理辅导老师吴作民说:“情感、人际、压力、职业规划这几个方面,是学生咨询最多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对大部分同学来说,参与社团活动能培养他们认真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

大一时就加入了社团外联部的王奕然认为,正是社团经历带给自己“永不放弃的毅力”。为了给活动拉赞助,他东奔西走,有时一天要跑几十家店铺。他说:“刚开始连店铺的门都不敢进,后来渐渐习惯了。有一次为了给一个活动拉赞助,我吃了十几次‘闭门羹’也没有放弃。”

作为联系学校与学生个人的桥梁和纽带,学生社团开展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有益活动,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才环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有人把高校学生社团比喻为学校的“第二基层组织”。

学生社团活动的点点滴滴,已成为莘莘学子永怀不忘的美好回忆。

社团也需要经营

有些社团看似火爆,却没有持久的吸引力。王寒说:“在白色旋风羽毛球协会,注册会员200多人,平时经常参加活动的却只有三分之一。”她分析,“这可能与新生对社团选择比较盲目有关”,比如有的大一新生一口气报十几个社团,缴了不少费用不说,根本也忙不过来。

文新院学生张悦,在大一时就参加了话剧社、合唱队、英语协会等8个社团。“每天到处开会、参加活动。”她说,因为耽误时间,后来自己退出了大多数社团,只保留了2个社团。

像王悦一样情况的不在少数,一开始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参加了一个或多个社团,但当他们真正成为一名社团成员之后,都会或多或少地感觉到失望,现实的社团生活和他们的想象存在一定差距,并不能完全实现他们最初的希冀。

有的同学则认为在社团里没学到东西,自己参加的几个社团搞了几次聚会,吃吃喝喝就完了,觉得没意思,就不再参加社团活动了。

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报名后,就没露过面,有些人认为社团活动过于单调乏味,活动、管理也不规范,已决定或正准备退出社团。

“这与学生社团缺乏有效管理有关。好的社团应尽力完善社团各项制度,消除社团内部不平等现象,保持社团内部的公开透明,保障社团成员权益,这样才能让社团长久发展。”几位社团成员分析道,虽然学生社团大多靠学生自治,但如果仅凭学生组织,缺少专门指导,会导致社团管理相对散乱。

尽管目前社团发展迅速,但由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社团的发展也存在众多问题。社团缺乏凝聚力、缺乏资金支持、缺乏有效管理……这些都影响了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在采访中,多数老师和同学都比较认可这样一个观点:社团的出现是利大于弊的,关键是看如何引导、如何参与。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好处有很多: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往能力、丰富内心世界。同时,学生社团对于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学校历史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事实上,社团带给大学生的远不止“多认识几个人”那么简单,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个载体需要维护和保养,更需要创新,让更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锻炼与成长。(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徐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