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抗战故事】听奶奶讲那时的故事

魅力霍林河 2015-07-15 13:53:00

原标题:【我家的抗战故事】听奶奶讲那时的故事

讲述者:罗宪华

从小便听奶奶讲一些抗战故事,奶奶讲的那些,在幼小的我看来真是太有意思了,战斗、打侵略者、英雄……同样的故事要让奶奶讲很多遍。奶奶怎么会知道这么多抗战的故事呢,原来,她给我讲的都是我们家的抗战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奶奶的舅舅,柳际明:1899-1976,名善,以字行,祖籍浙江临海,第75军第三任军长, 1918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2年,毕业后,担任了黄埔军校第一任军事教官,一生都没有离开过部队,1945年8月为老河口地区日军受降主官。先后率部参加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诸役。其中以武宁、通城之役战功显著,对日军作战九昼夜,重创敌精锐部队。1941年3月,柳际明任75军副军长。1942年10月,任军长,直到抗日战争结束。

“山地阻塞战术”的发明人就是柳际明, 1941年,柳际明率领75军,受命坚守第六战区的湖北宜(昌)当(阳)战区。柳将军考虑到日军有大量火炮、坦克、飞机,火力非常强大,机动性又高,但这些大型武器、车辆也存在弱点,于是联想起周、秦、南宋各朝代的以“井田营垦”阻敌的方法。

《阻塞战歌》记载,为了修建“阻塞工事”,动用了75军官兵和群众5万多人,在半年的时间内,修成自长江左岸宜昌三游洞至当阳玉泉寺,宽81公里,纵深40公里,井壕连井壕的面式阵地。

井壕的配制可以说很周全,每一井壕内的转折处有匣室、陷阱、水沟、梯桥。每一匣室内配有轻机枪或重机枪、贮藏弹药、粮食,还有遥控轻量地雷,匣室的火力无死角。匣室上方的井壕有一个刺猬式火力点,可四面射击。还有应急孔、瞭望、防毒气等设施。井壕和井壕间,以及井壕与村落间设有梯桥,牛梯(便于牵牛生产),并划分清野、避敌两区。这样一来能够走车辆道路都加以破坏,凡是溪沟山涧均一律架设简易的活动桥梁,只能通过行人骡马,一遇敌情即行拆除,就阻止敌人车辆炮兵运行,

虽然“山地阻塞战术”没有地道战那么精彩,但也为抗战做了一些贡献,资料记载,日军曾发起三次大规模的进攻,但都失败了。75军在宜昌战区坚守4年,瓦解了日军入川的战略目标,保证了重庆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