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赛罕乌拉保护区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魅力霍林河 2015-07-17 10:19:00

原标题:内蒙古赛罕乌拉保护区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来自内蒙古赤峰市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消息,日前,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中国科协正式命名为“2015-2019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赛罕乌拉成为赤峰市唯一一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也是内蒙古自治区8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的一个。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8°18′~118°55′,北纬43°59′~44°27′,属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10.04万公顷。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4月,巴林右旗政府正式批准在原有罕山林场基础上建立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1998年2月,自治区政府下发《关于同意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升级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文件,赛罕乌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建立。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9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执行局批准,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赛罕乌拉属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的典型地段,距大兴安岭最高峰黄岗梁不远。北高南低逐渐向丘陵和平原过渡。保护区属中温带半湿润温寒气候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炎热,秋季气温下降快。年日照时数为3000小时,年均气温20℃,年有效积温1800℃,年降水量400mm,无霜期100天左右。保护区土壤主要以山地黑土、灰色森林土、棕壤土和暗栗钙土为主。保护区内有乌兰坝河、海青河、灰通河等十条河流,年径流量近亿立方米,是西辽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草原、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环境。到2009年区内有野生植物770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一种,即胡桃楸。国家重点保护药用植物有甘草(Ⅱ级)、黄芩、秦艽、达乌里龙胆、远志、卵叶远志、防风、五味子等10种;有自治区重点保护的植物12种,如胡桃楸、兴安升麻、北五味子、甘草、二型叶沙参、手掌参等。有自治区重点保护药用植物17种。到2009年保护区记录鸟类23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区鸟类3种:金雕、大鸨和黑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鸳鸯、鸢等28种。苍鹰、雀鹰、松雀鹰、大鵟、普通鵟、草原雕、秃鹫等31种鸟类均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鸟类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序列。野生哺乳动物37种,其中有马鹿、表羊、猞猁等3种国家二级保护哺乳动物。

保护区地处中国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是岭南山地的典型地段,对中国进行大兴安岭南部山地自然地理学、生物学、地质学、环境科学、植物的自然演替,水土保持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等多学科的科学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04万公顷。赛罕乌拉拥有自然博物馆、访问者中心、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科研实验室及科研观测场等多个高端科普平台。赛罕乌拉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及科普平台优势,在学生、游人及社区群众中广泛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知识、动植物野外识别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为大力推动科普教育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赛罕乌拉在保护区实验区划出6600余公顷作科普基地和生态旅游,结合实际直接向公众宣传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每年约有5万人接受科普教育。作为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18所院校的科研与教学实习基地,每年有近1000名专家学者、博士、硕士、本科生到保护区科考、研究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通过专题讲座、野外培训等接受科普教育。

2002年,赛罕乌拉被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局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教育基地; 2010年1月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近日,经过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推荐,中国科技协会组织的专家评审和实地抽查,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中国科协正式命名为“2015-2019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