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创新服务机制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魅力霍林河 2015-07-27 12:13:00

原标题:内蒙古创新服务机制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扫一扫,就可以自动办理借还手续,不用跑图书馆就可以把自己借的书传给朋友看,真是太方便了。”呼和浩特市民刘东刚感叹,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使用彩云服务阅读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

彩云服务是内蒙古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的一种有效尝试。这一服务将传统图书馆的采、藏、借改造为阅读需求为引领的借、采、藏,同时有效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将图书馆的服务外延到书店,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这是一个图书借阅、交换平台,整合了图书馆、书店和百姓藏书等全社会的图书资源,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更多更好免费借阅的图书,还提供了一个能够自由交换图书和以书会友的读书圈。”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馆长李晓秋说。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农村牧区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基本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然而,由于地域辽阔、人口分布不集中及少数民族特有的放牧生活习惯等原因,内蒙古一些偏远地区难以实现网络覆盖,群众几乎没有获取网络信息和网络知识的途径。

自2012年8月起,内蒙古启动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这一工程利用互联网、无线WIFI和3G网络,在全区范围内构建了广覆盖、高效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并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服务终端,为广大农牧民提供24小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目前,“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已在全区10个盟市中的28个旗县共建设242个一级数字“加油站”、2个二级数字“加油站”、810个移动数字“加油站”,服务地域面积40余万平方公里,累计服务农牧民200余万人。

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满都拉镇额尔登敖包嘎查牧民乌达木,是满都拉镇综合文化站一级数字“加油站”的“加油员”,每隔一个月,他都会为这个“加油站”更新一次数据。“‘加油站’满足了一公里内约300余户牧民的数字文化资源需求,他们有什么需要,随时都可以来这里下载资源,对于年纪较大腿脚不方便的牧民,我还可以拿着机器上门服务。”乌达木告诉记者。

巴音花镇吉乌龙图嘎查牧民清白每隔两天就骑马到离自己最近的移动数字“加油站”下载自己喜爱的蒙古语歌曲和其他蒙古语资源,他同时还会为邻居的孩子们下载上几集好看的动画片。“速度特别快,一集动画片只需要三四分钟下载完了。”清白说。

满都拉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乌日才胡介绍,满都拉镇地处中蒙边境,信息不发达,牧民们以前只能通过收音机等获取外界信息,自从“加油站”建成后,海量的电子图书、音频、视频和图片资源走进了牧民们的家中,他们不仅可以通过下载资源解决牛羊的生病难题,还可以上传自拍自演的小节目。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利用设备流动、资源流动的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了基层尤其是偏远牧区共享文化资源受限的难题,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也切实改变了牧民们的文化生活和阅读习惯。”李晓秋说。(记者董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