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风光·文艺评论】相声的传承

魅力霍林河 2016-06-03 09:17:00

原标题:【北国风光·文艺评论】相声的传承

由于广播和电视的发展,相声这种传统的曲艺形式越来越大众化,央视春晚、《欢乐喜剧人》等这些电视节目都对相声的发展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相声艺术的发展也遭遇过瓶颈,近年来相声的不景气引起了相声界以及相声爱好者的思考。

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兴起于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等民间艺人撂地的龙蛇混杂之地。

现在的相声,有京派相声,有津派相声,有陕派相声,等等,这不仅仅说明相声已经分流派了,更说明相声是一门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在相声艺术界,甚至有北派相声到了南方,南派相声到了北方,都“水土不服”之说。就说苗阜、王声的陕派相声,挺逗哏的地方往往说的就是方言。其实,相声是语言的艺术,需要普通话,但不全是普通话,甚至有全是地方语言的北京相声、天津相声、湖南相声,而传承到现在的一些经典相声,大都是地域特色浓厚的相声。

在我看来,相声就是地域特色浓厚的一种艺术形式。也许地域特色浓厚不易于离开“家乡”,但地域特色越浓厚,艺术氛围也越浓厚。艺术水准的高低,不能以传播范围为衡量标准。相声不一定要追求在全国都叫得响,也不一定要像电影一样把世界人民当观众。

相声是如何使用“包袱”的艺术,在哪儿“铺平垫稳”,在哪儿又能抖出“脆响”的包袱,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这是共性问题,但问题是如何把当地有哏的素材组织起来展示给观众,创作相声需要文化底蕴,一般来讲,文化底蕴越深厚的作者创作的相声就越有文化味道。

相声是很传统的艺术,相声的传承方式也很传统,现在像相声这样需要师傅“传帮带”的传承方式不多见了。第6届北京青年相声节大赛评委、相声演员李伟建就认为,通过音像资料来学习相声,并不是当下相声界流行的学习方法。“虽然照葫芦画瓢能说下来,可是却说得不可乐,因为没有师父指点,他们根本不理解自己所说的段子,甚至不知道笑点在哪里。”相声之所以需要口口相传,是因为相声也是不断改进的艺术,只要有心,下一场演出总能比上一场更精彩。相声讲究“因地制宜”,演出场地不同,观众的心理不同,演出效果就不同。

相声需要传承,但相声传承是个艺术活。我以为,相声发展不求大众化,也是相声传承的一个诀窍。相声追求地方特色,应该是相声发展的主方向,相声发展的现状,就是最好的证明。北京青年相声节已经办了6届,天津相声节也办了5届,我想相声界的有识之士应该有所思考了,相声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如何传承是摆在所有相声表演者面前的问题。天津相声界提出的“让相声回归剧场和茶馆”口号不失为一种思考、一种尝试。相声要传承,就必须集思广益。相声或许真的需要从哪儿来还要回到哪儿去。

《内蒙古日报》2016年6月3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