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千古马颂》再续人马情缘

魅力霍林河 2016-07-19 09:28:00

原标题:2016版《千古马颂》再续人马情缘

群马参演场景宏大

高难度的绸吊动作

走进中国马都,观看《千古马颂》,感受辽阔草原,倾听人马传奇……7月15日晚,我国首创大型马文化全景式综艺演出《千古马颂》——2016版,在中国马都马文化演艺厅精彩上演。

阴山岩画、蓝天、白云、毡包、马群、姑娘小伙、套马杆、敖包、勒勒车、望不尽的辽阔草原……当晚,在锡林郭勒盟中国马都核心区1.2万平方米的马文化演艺厅,一幅田园牧歌的马背家园美丽图景在舞台上呈现。

《千古马颂》有一条清晰的贯穿线,围绕着蒙古民族的一个儿子如何降生、怎样成长、直至建功立业的生命历程来展开,精彩讲述蒙古民族与马相遇、相识、相伴、不离不弃、生死与共的情感历程。

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响起,一匹白马奔向舞台,剧目由“天降神驹”拉开序幕。紧接着便是牧人之子在迁徙的勒勒车中诞生,这就是马背民族的后代。

伴随着清纯的童声独唱《雕花的马鞍》,那个迁徙路途中出生的牧人之子即将被父亲扶上马背。可是,当观众把目光投向聚光灯下那个精致的马鞍子时,却发现马鞍子并没有搭在马背上,而是搭在了杂技表演的高脚櫈上。待小演员一径骑上去,马鞍子连同高脚櫈升高,那个只有几岁的蒙古民族的儿子,就像长在马鞍子上一样,做起了高难度动作,从容自若,稳如磐石……

当编导们用蒙太奇的手法,让这个孩子在聚光灯转场的瞬间跨上马背时,他已成了壮实的小伙子。继而是一个神圣的时刻,父亲把一个套马杆庄重地交到了儿子的手里,当他手持套马杆,作别父母,驰骋而去。

就这样,牧人之子的人生在“马背”上启程了。

接下来,那个接过套马杆的小伙子已经在和心爱的姑娘演绎爱情的故事了。随着观众耳熟能详的歌曲《敖包相会》,他们骑马来到中场,双双从马背上升空,难度极大的绸吊表演很美、很悬、很难……

依依不舍,回头两相望,甜蜜的爱情刚开始不久,牧人之子要出征了。万马奔腾的战场在人和马的演绎下,恢弘大气。一个转场,一个感人的场景出现,身负重伤的蒙古勇士晕倒在马背上,负伤的骏马顽强地驮着主人朝家乡踟蹰前行。走到中场时,人与马突然栽倒在地,观众席立刻爆发出一片惊愕的感叹声。当主人渐渐苏醒过来,即刻费劲儿地把皮口袋里的水倒进爱骏嘴里,自己想再喝时,一滴水都没有了。于是,他又昏厥过去。这时,非常感人的一幕发生了,那苏醒过来的骏马,在用尽全力把自己的主人一点点驮起来,在观众的掌声中,骏马驮着蒙古勇士继而朝着家乡的方向慢慢走去……

演出的尾声,节日的草原热闹非凡,歌声嘹亮,身着盛装的姑娘小伙儿骑着骏马,遥望着太阳,齐声高唱,天地仁寿,吉祥如意……

《千古马颂》以弘扬马的“坚韧、忠诚、勇敢、担当、仁守”五德为立意,分为:序篇“人马情缘”、上篇“马背家园”、下篇“马背传奇”、尾声“千古马颂”四部分。《千古马颂》主角是马,马在刀光剑影的舞台上按照规定的线路不乱阵脚,甚至还要做高难度动作的表演,这就需要人与马的高度配合。奥运会开闭幕式执行导演的穆青受任成为《千古马颂》的导演。习惯了“导演人”的穆青,首次向马挥起了指挥棒,他坦言,演出的最大难点在于马的训练。演出都是采用一人一马的模式,演员和马每天都在一起训练,形成默契。但是,只要隔几个月停止训练马匹,之前教给马的动作,可能就全忘了。

据了解,2016版《千古马颂》有140多匹马参演,有卢西塔诺马、荷兰温血马(弗里斯兰)、汗血宝马、蒙古马、德保矮马等马种。参演骑手130余人。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杂技团团长塔娜告诉记者,《千古马颂》是一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充分彰显草原文化优势,展现草原文明绚丽多姿、马背民族雄奇剽悍、蒙古民族人马缘厚情深的综艺演出。今年给大家呈现的,是跟前年和去年不一样的舞步的提升,而且今年在马背杂技上,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结合了民族马术,马背杂技、舞马表演等,更突出了马在演出当中的角色。

通过这样一台演出,能够把蒙古族的草原文化,呈现给大家新的文化表达方式,诠释出民族精神,并以“文化+旅游+科技+产业”的线索,形成新时期的艺术品牌的树立过程。

据了解,《千古马颂》自2014年首演之后,每年都会雕琢完善,至今已演出近百场,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并于2015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跨界融合舞台剧”项目资金资助。(文·摄影/本报记者马丽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