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实用性与可读性兼备的媒介批评论著一一评《媒介批评学》

魅力霍林河 2016-08-25 09:35:00

原标题:一部实用性与可读性兼备的媒介批评论著一一评《媒介批评学》

近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推出了南京理工大学胡正强教授的《媒介批评学》一书,该书是中国媒介批评学研究领域又一新收获,既有对媒介批评的形态、任务、功能、效果等基本观念的宏观阐释,又有对媒介批评历史轨迹的纵向勾勒,更有对各种媒介批评方法条分缕析的系统研究。与国内已经出版的其他媒介批评论著相比,该书做到了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有机融合,不仅理论概括更符合中国媒介批评的实际情况,而且对媒介批评方法的探讨与分析也更适合中国读者的现实需要,可谓是一部知识与方法俱有、实用性与可读性兼备的媒介批评理论研究力作。

执着之学者15年著一书

媒介批评是新闻传播学中的一个小学科,至今尚有人对其是否具有学科的资格抱以质疑的态度,有些学人涉足媒介批评研究领域之后不久,就陆续转入其他研究领域。胡正强教授与媒介批评结缘是在2001年,当时清华大学刘建明的《媒介批评通论》、王君超的《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两部论著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也让胡正强教授看到了媒介批评值得作为自己今后学术研究的一个方向。胡正强教授认为没有媒介,人类可能就无法创造和拥有今天的灿烂文明,而媒介批评就是对人类每天都在源源不绝地摄入大脑的精神食粮进行质量检视,重大意义自不待言。

从2001年至今,15年来胡正强教授一直在这个领域孜孜矻矻、始终未辍。2004年,他发表了第一篇媒介批评史的学术性论文,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共发表了40多篇有关媒介批评史、媒介批评实务的学术性论文,还出版了《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2010)、《中国媒介批评的历史考察》(2015)两部专著。这些都见证了胡正强学者身上所具有的执着精神。

集大成之学者广涉猎

真正的学者都是虚怀若谷的,胡正强教授在研究媒介批评时,也关注着同行的研究进展。在《媒介批评学》的后记中,他特意指出本书“多有借重”,并表达了对诸位学者的感谢。

《媒介批评学》这本书在系统建构媒介批评学的批评主体与客体、批评目的与功能、批评历史与流变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重点研究了18种媒介批评方法,既有对国外流行的媒介批评理论如欧洲批判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后殖民批评、女权主义批评等批评方法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又有结合新闻传播实际,从媒介管理、新闻编辑、传播美学等角度进行的媒介批评方法概括和分析,思维灵活、视野开阔,兼具学术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创新之学者西为中用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本质要求。《媒介批评学》之所以能够做到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有机融合,主要的原因是作者能够在学术研究中不拘成见,打破学术迷信,敢于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创新性在《媒介批评学》一书的各个章节中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 媒介批评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新闻事业发达的欧美国家。欧洲1923年成立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等欧洲传媒批判学派的媒介批评理论许多分析与见解,确有独到、深刻和过人之处对中国媒介批评学的产生、发展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国内很多媒介批评的基本观念都是从西方相关学术资源中移植而来的“舶来品”,有些人一说起媒介批评则言必称法兰克福传媒批判理论,对其顶礼膜拜、五体投地,很少思考和检讨法兰克福学派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造成媒介批评话语主体性的丧失,使媒介批评理论与与中国媒介批评实践方枘圆凿,削弱了媒介批评理论对媒介批评实践应有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胡正强教授在《媒介批评学》一书中以6章的篇幅分别探讨了媒介的管理学批评、法学批评、伦理学批评、美学批评、科学性批评、新闻学批评。这6个专题性媒介批评方法的诠释使《媒介批评学》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此前一些媒介批评论著不顾中国新闻传播实际、一味祖述外国媒介批评理论的缺陷,达到了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有机融合,也更适合中国读者的现实需要。(记者徐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