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开蒙古国诗歌之门

魅力霍林河 2016-12-08 09:06:00

原标题:洞开蒙古国诗歌之门

安琪

蒙古族翻译家、诗人哈森翻译的《蒙古国文学经典·诗歌卷》填补了我家书籍收藏的一项空白,若非哈森此译著,我不会去想家里的万册藏书中竟然没有蒙古国诗书一席之地。

我翻开《蒙古国文学经典·诗歌卷》,平生第一次读蒙古国诗人诗作,不能不说有点心酸,当我看到全书依照诗人的出生年代排序,第一个作者琛·达木丁苏荣出生于1908年,且逝于1986年时,我想到了中国翻译界对欧美和俄罗斯诗人的推介都已到了1980年代那批诗人了,至于那些经典诗人更是有多个不同译本,一个阿赫玛托娃就至少有5个翻译家在翻译。我同时还想到从一些文字获悉,欧美许多国家书店的中国诗集能看到的就是李白杜甫。这么一想,又觉得哈森对蒙古国还是仁慈的,至少她关注的眼光还是放在当代诗人而非古人。细致的哈森为每首诗标注了创作时间,有创作于1930年的,也有创作于2013年的,这其实是把蒙古国的诗歌史用文本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全书收入17位蒙古国诗人120首诗,这对译者该是多大的工作量,对译者的水平该是多大的考验,不同风格译笔肯定要不同,通常我们熟知的是,一个译者毕生只翻译一个作者,譬如朱生豪之于莎士比亚、草婴之于托尔斯泰,我想哈森一定是想先摸一个底,把蒙古国优秀诗人诗作先翻译个遍,再找准自己最适合最有感觉的作为主译方向,以我的阅读,个人觉得冬·朝都勒和奥·达什巴勒巴日哈森译得流畅而深情,似可作为今后关注重点。

我读蒙古国诗人诗作,常常读到大草原的开阔,他们的语言是撒开野马的那种,由着自己的情绪跑,不玩花样,不走险招,他们喜欢直抒胸臆,想到就说。他们的诗篇,传递出爱国、爱乡、爱家、爱人、爱生活、爱生命的主题,这和中国传统题材十分相似,因此读他们的诗我感到亲切。其中冬·朝都勒有一首诗我印象特别深刻,该诗题为《吝啬鬼一家的传说》,是一首长达47行的叙事诗,诗的前面极力铺垫吝啬鬼一家如何富有,羊群多得可以覆盖整座山,马群多得装满整座山谷,等等,却对自己如何吝啬,穿补丁衣服,舍不得穿鞋,舍不得吃羊等等,但当边境爆发战争,吝啬鬼一家却捐出了全部马群并将两个儿子送去参军,最后两个儿子都战死在战场。我对此诗的感情是复杂的。我不知应该表扬还是批评全诗慷慨激昂的赞美调子,毕竟两个儿子的性命是丢了,尽管是在诗中,也让人心生不忍。诗的最后,作者如此写道,“在这最最沉重的时刻,祖国啊/吝啬鬼一家,连生命都没有吝惜”,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

哈森译著非常丰厚,她翻译的蒙古族作家作品刊登在《人民文学》并获国家级奖项。此番她不曾张扬,突然推出蒙古国诗歌选,细想也是其来有自,除了我们中国读者感谢哈森,蒙古国诗人们更应该感谢哈森。

《蒙古国文学经典·诗歌卷》

作者:【蒙古】琛·达木丁苏荣等

译者:哈森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