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合作 推进央企和内蒙古协同发展

魅力霍林河 2017-03-01 07:05:00

原标题:深化合作 推进央企和内蒙古协同发展

2月27日举行的内蒙古自治区与中央企业合作恳谈会取得了累累硕果,自治区政府、各盟市、直属企业与中央企业、金融机构、投资基金等现场共签约重大项目88项,总投资额4020亿元。无疑,此次会议开启了自治区与央企更高层次、更广阔领域战略合作的新里程,必将推动现代化内蒙古建设迈出更加铿锵有力的步伐,推动央企与内蒙古合作走进更加繁花似锦的春天。

成果令人振奋,前景充满阳光。围绕恳谈会“聚力创新,转型发展,深化合作,互利共赢”的主题,就深化合作的资源优势、举措方法、重大战略意义、重大项目合作落地等内容,自治区有关专家进行了阐释和展望。

 ——访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张永军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区能源资源开发步伐的加快,中央企业参与能源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为我区实现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于自治区与央企合作的重要意义,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张永军有着深刻的认识。

深化与央企合作,是契合内蒙古资源开发需求的。我区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由资源大区向经济强区迈进过程中,特别是发展初期对资本、技术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我区相继引进神华、华能、大唐等大型国有企业,并制定配套政策给予支持。2002—2012年成为我区能源工业发展最快的十年,原煤产量由1.15亿吨增加到10亿吨,占全国的29%。发电总装机由1045万千瓦增长到7828万千瓦,占全国的6.8%。2012年并网风电装机1692万千瓦,占全国1/3。原煤产量、发电总装机、风电装机均位居全国第一。全区发电量由522亿千瓦时增长到3341亿千瓦时,占全国的6.7%,位居全国第三。

深化与央企合作,可有力地促进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引入中央企业参与投资建设是我区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一条成功经验。加速引进大型国有企业,对推进我区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带来鲜活的经验和实践,促进了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近年来,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企业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能源、冶金和重化工方面,投资比重处于40%以上。截至2016年底,我区新能源并网发电规模达到3446万千瓦,大唐、国电、华能、华电、国电投、神华、三峡等国家大型能源企业的投资总规模占到70%以上,成为内蒙古新能源的主力军。

深化与央企合作,为我区推进技术创新注入新的发展活力。近年来,神华108万吨直接法煤制油、神华包头60万吨煤制烯烃、大唐克什克腾40亿立方米等项目相继建成投入运营,国家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五大示范工程落户我区,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相继建成了一大批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一方面项目建成投产,提高经济支撑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我区推进技术创新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立足自治区与央企现有的合作基础,围绕下一步的深化合作,张永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创新合作方式。围绕构筑“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加快与中央企业的合作步伐。

——组建产业联盟,实现“抱团取暖”。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借助于“互联网+”,鼓励入驻我区的中央企业组建跨行业的产业联盟,可借鉴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该联盟包括航天科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56家工业企业,华为、阿里巴巴、大唐等48家信息通信企业,还有高校、协会及外企等,成员共143家。联盟将聚焦行业技术难题、技术标准等,利用互联网创新优势,打造中国版“工业4.0”,推动工业高效升级。

——发展飞地经济,实现“筑巢引凤”。支持我区与中央企业依托现有机制,建立完善合作平台,开展跨区域合作。积极参与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毗邻地区衔接机制,促进区域一体化和良性互动。引导东中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加强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鼓励中央企业来我区投资设厂、建立基地,共同开拓市场。探索建设“飞地产业园区”等合作模式,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支持设立培训基地,扩大技术外溢性。充分发挥入驻我区的中央企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结合我区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建设,鼓励企业设立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提高我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发展智能制造、现代装备、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智力支撑。探索成立自治区设立战略咨询委员会,将更多入驻我区中央企业纳入,提升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融合发展力度。

其次,要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一直困扰我区经济发展,中央企业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具有“领头羊”作用,特别是在企业财务公司建设和管理上优于我区本土企业。

因此,要加速资本市场建设,实现“借力发展”。围绕自治区构建“6+7”产业体系,以内蒙古文化旅游业、大数据、新能源、中蒙医药产业(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为重点,加快培育上市企业,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实现优势资源与资本市场牵手,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

要探索“资源资本化”路径,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成为资源型地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需要采取不同方式:一是对于资源开发和经营,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上,建议通过引进和培育大型企业,统筹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二是借助国有企业改革契机,引入大型央企参与企业重组,将森工、农垦等优质资源进行打包推介上市,优化企业资质结构、提高民间投资比重。三是谋划好“水”资源文章,补足水资源利用不足“短板”,以工程型措施缓解西部水资源短缺问题。四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提高地方国有企业活力。

第三,要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利益共建共享是社会和谐共生共济的基础,只有让地方收益、群众获利,企地良性互动、互利共赢,资源开发利用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社会也才能和谐稳定。

鼓励央企设立子公司。根据现行所得税收入政策,受总部经济影响,资源开发类企业税收收入向总部机构所在地区转移。地方获益有限,产生税源背离现象,不仅影响了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而且影响了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

完善利益反哺机制。尽快设立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基金,征收额度与能源价格和生产实绩挂钩,主要用于矿区群众补偿、环境污染治理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鼓励企业通过捐赠资助、参与地方建设等方式回馈当地社会。探索推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整理复垦两个保证金制度,用以保护和修复矿区环境,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四,参与地方产业发展基金建设。产业发展基金作为引导和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我区产业发展基金看,多属于政府主导型,投资规模和引导方向明确,在市场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整体效率比较高,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规模小等弊端会逐步显现,应探索设立混合型产业投资基金(地方政府+央企+地方企业)。借助于2016年中央企业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契机,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央企、大型产业集团、上市公司、地方投资公司的合作,重点支持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等。(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