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家人蜗居到追求舒适美观 市民住房越来越豪气

乌兰察布日报 2018-07-08 00:00:00

原标题:从一家人蜗居到追求舒适美观 市民住房越来越豪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住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记者随机了解了乌兰察布集宁区几位市民的住房故事。

◎住房来源从福利分配到自主买房

在市气象局工作的乔先生回忆说:“印象最深的就是结婚后正好碰上单位分房,房就在现在的桥西广场附近。之前都是租人家的房子,人家住正房,我们租住人家的南房,家小,潮湿,进不来阳光。而且我们租的房子还没有自来水,做饭洗衣服都得挑水。夏天还好,冬天挑水冻手,衣服上溅的水很快结成了冰,特别不方便。单位分房后,虽然只有三四十平米,但相比之前已经好很多了。那时候房子有限,并不是人人都能分到房子。搬家的时候真是高兴,新家相比之前租的南房来说就是豪宅,不仅宽敞,而且亮堂,这时才算是有了自己的小窝。”

2009年,乔先生在集宁区神舟家园小区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客厅、卧室、独立的卫生间、热水器样样俱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还是挺怀念福利分房那会儿,周围住的都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一起上下班。有事了就把孩子放到邻居家,也放心。谁家吃饺子,吃糕,都会给邻居们送点。虽然那时候的居住条件和现在没法比,可那时候人与人的距离更近,更亲。”乔先生说。

◎居住面积从几十平米到上百平米

居住在集宁新区阳光颐园小区的张师傅回忆说:“小时候,家里的房子是土坯房,就在现在的桥西广场附近,估计就是十来平米。家里三个姐姐和我,加上父亲母亲,都挤在一起。后来三个姐姐都嫁人搬了出去,再后来我成了家就住在南房,父母亲住正房。后来拆迁,我们就一直租房子住,也就是二三十平米,一家五口人蜗居在一起。我记得家里有个暗红色的木制炕桌,每天吃完饭炕桌也不挪地方,孩子直接趴在炕桌上写作业,哪像现在,有独立的书房,专用的书桌。”

后来回迁房下来了,张师傅的父母住进了回迁的楼房里。2013年,张师傅又在新区阳光颐园小区买了一套一百多平米的商品房。“以前根本就没想到自己以后会住上这么宽敞明亮的楼房,只能是憧憬,现在生活愿景都实现了。”张师傅说。

◎装修风格从简单实用到美观舒适

56岁的李大姐一直居住在商都,最近刚在集宁区百旺家苑小区购置了一套商品房,这几天正忙着装修房子。从最开始结婚到现在,李大姐已经搬了两次家,今年年底,李大姐家就要迎来第三次搬家。姑娘在集宁上班,我和老公也退休了,所以决定在集宁买“房子。以后孩子在集宁成家,我们也方便照顾。”李大姐说。

“结婚那会儿,我们住的砖房,大概有50多平米,也谈不上装修,家里只有床、桌子、椅子这些基本的家具。冬天取暖是生炉子,还有个小院子,角落里自己搭了一个小棚子,存放煤。后来我们就自己打地基,盖房子。那时候我们自己买了小锅炉,在家里装了暖气。现在百旺这套房子,我们铺了木地板,衣柜那些打算定制,家里打算装成简约时尚风格。以前看重实用、价格,现在更看重环保、舒适。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李大姐说。(记者 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