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社会福利院58年的发展与变化

乌兰察布日报 2018-09-06 00:00:00

原标题:乌兰察布市社会福利院58年的发展与变化

社会福利院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居住在社会福利院里的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服务机构提供的起居、照料、饮食等一般性服务,他们对精神、文娱等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与日俱增。

改革开放40年,乌兰察布市社会福利院全面实现了从单纯救济型发展成为集福利救济、养老助残、医疗护理、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社会福利机构。

9月3日,记者走进乌兰察布市社会福利院,听这里的人们说说这些年的变化。

◎祥和安逸的生活环境

走进乌兰察布市社会福利院,进入眼帘的是干净整齐的院落、复古朴质的凉亭和清晰响亮的LED大屏幕。从东墙下的厨房里不时传出锵锵的切菜声和哗哗的炒菜声,一群身穿蓝色上衣的大爷们聚集在东北角的阴凉地里打着扑克、聊着闲天,坐等着厨师发布开饭的“号令”。福利院沉浸在一片祥和安逸的氛围中。

记者跟随市福利院护理部李健主任参观了生活区,正巧遇上要找他聊天和讲故事的杨二仁。

杨二仁是福利院的元老,他是乌兰察布市卓资山县人,1965年从卓资山县福利院迁入乌兰察布市社会福利院,在这里已经生活了53年。

杨二仁说:“我22岁来到集宁区住进了福利院,以前在桥西住的是平房,生活条件和现在真是没法比。冬天屋里用的都是土暖气,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好心人捐赠来的旧衣服。你看现在我们穿的全是新衣服,屋里干干净净的。护理员人可认真了,15天洗一次床单被罩,7天给我们洗回澡。吃的东西花样可多了,白面、大米、莜面.......隔三差五的变着花样做。对于我来说,现在的生活真是好。”

◎58年的发展与变化

乌兰察布市社会福利院始建于1960年,隶属乌兰察布市民政局,主要职责是为全市城市“三无人员”提供专业化和亲情化服务的专门供养机构。2012年,乌兰察布市市委政府投资1300多万元,在集宁新区永安路新建了乌兰察布市社会福利院新院区。2013年10月13日正式投入使用。新院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生活区内有52个房间,150个床位。每间房内有独立卫生间,另外安装有热水器和网络电视。

如今,市社会福利院已由过去单纯的救济型福利院发展成为集福利救济、养老助残、医疗护理、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社会福利机构。目前,单位现有工作人员46人,其中在职党员17名。在院“三无”人员91人,90%以上为智障、肢残人员,其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18岁。

李健是市社会福利院护理部主任,1986年参加工作,在福利院工作已经33年。说起这些年福利院的变化,他深有感触。

李健说:“近几年国家重视社会福利事业,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福利院的变化非常大。不管是住宿环境、伙食、文化娱乐都比以前好太多。从伙食方面来说,以前只能说是解决温饱。不像现在有营养配餐,每顿饭保证有肉有菜、荤素搭配。每餐至少要有两个菜,每周吃一次饺子和包子,逢年过节要炖羊肉,给老人过集体生日。平时文体活动更丰富,打扑克、下象棋、看电视......夏天租车带老人们去战役纪念馆和游览“三山两河”,让老人们感受一下乌兰察布城市的变化。衣着上的变化更大,我们不接受捐赠,全是定做和购买衣服。卫生方面,每周给供养人员最少洗一次澡,从里到外换一次衣服;两周换一次床单被罩,每天为他们铺床叠被。对于生活不能自理和比较好动的人,换洗的次数还会增多。”

◎社会各界关注福利事业

乌兰察布市社会福利院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各艺术团体、公益组织、部队官兵纷纷走进福利院,为供养人员奉献爱心。

乌兰察布市残疾人联合会为市福利院的孤残老人捐赠轮椅、双拐、盲杖、手杖和助听器。市区某驻军部队官兵联合乌兰察布市职业学院团委先后多次来福利院开展学雷锋活动。

市社会福利院负责人表示,感谢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福利院的关心支持,全院工作人员将坚持“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为老”的服务理念,以建设一流队伍、提供一流服务、争创一流业绩为目标,积极打造为老服务品牌,不断提升全院整体服务质量,为社会福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 鲍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