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窨子”走出来的 现代能源工业名城

通辽日报 2019-05-22 00:00:00

原标题:从“地窨子”走出来的 现代能源工业名城

6.jpg

“地窨子”(资料片)

6-1.jpg

六十栋小区新貌

“六十栋”,是一个与霍林郭勒建设史分割不开的名字。当年的创业者们在平缓山坡处挖出深槽,正面垛上泥墙,留出门窗,加上房盖,陆续建起60栋“地窨子”作为基建工程兵的营区驻地,“六十栋”由此得名。

四月里,轻风徐徐,春意盎然,六十栋小区的棋牌室里,老人们正在悠闲地下棋、打牌。听说记者要采访“地窨子”的事,大家围拢过来,你一句我一句说个不停。记者邀请了几位与新中国同龄的70岁老人聊聊他们的故事。

1994年,徐合一家搬到霍林河。4口人全靠他在工地干活维生。1400元买“地窨子”的钱两年才还清,没住多久,房檩子突然断了,差点砸伤人。从那以后,屋里一直立着好几根棍子。常有淘气的孩子骑自行车上房顶。有一年冬天雪大,“地窨子”被积雪掩埋,只能挖条“地道”进进出出……“吃饭都成问题,哪还敢想住楼房啊!”他家在40平方米的“地窨子”里住了19年,直到拆迁,拆迁时给了3套楼房。老两口的低保加上高龄补贴等,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特布信从老家科左后旗搬来前,刚给儿子办完喜事,赶上1998年水灾,庄稼颗粒无收,一家5口不得不外出谋生。爷俩儿在火车站干装卸工,每月多说收入七八百元。2003年,一家人搬出租住的门房,买了处羊舍改的平房。“最犯愁就是夜里回家,骑车掉进水坑好几回。”拆迁后,他家得了两套楼房,三代人再也不用挤住在一起了。

“塑料袋满天飞,到处是垃圾,路边还有人倒的大便……”谈起过往,李俊兰忍不住皱起眉头。来自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的李俊兰特别爱干净,1974年跟随丈夫来到霍林河矿区。儿子结婚后,老两口搬出老房子,在“六十栋”买了两间平房。拆迁时,她家得到两套房,一套自住,另一套出租。搬进新楼后,每天打打牌、溜溜弯,晚年生活舒心惬意。

当年,随着创业者涌入霍林河,一时间,孩子们的教育成了大难题。经矿区批准后,来自吉林的杨桂芝自告奋勇,木板刷了墨汁当黑板,在“地窨子”里办起了“炕头学校”。每周一早晨,门前土堆插上红旗,杨桂芝带着孩子们升国旗、唱国歌……草原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给创业者们带来了无穷动力和希望,“地窨子”里传来的读书声,让建设者将最温暖的牵挂安放。

几年后,早先住在“六十栋”的人陆续搬走。矿区的快速发展吸引来大批外来务工者,他们在“地窨子”周边建起大量简易平房,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棚户区。这里流动人口多、私搭乱建严重、房屋年久失修、道路狭窄难行,卫生脏、乱、差,治安和消防隐患极大。

作为“先有矿,后有市”的新兴能源工业城市,1985年建市后,霍林郭勒的经济飞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全面提升,现代化气息日渐浓厚。时过境迁,给建设者们带来温暖和庇护的“地窨子”变成了丑陋的城市“伤疤”。

“用3年时间,全面实施棚户区改造建设安置小区工程。”2013年初,霍林郭勒市做出重大决定。当年5月,“六十栋”棚改建设工程全面启动,80个工作组、300名干部深入1700余户居民家中,圆满完成80余万平方米的征收工作,确保了这一惠民工程如期开工建设。由于历史原因,“六十栋”棚户区的房子没有产权证,大多数住户为流动人口,拆迁过程中,他们被与当地市民同等对待,简易房按正房处置。

2016年6月20日,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规划建设的小区主体工程全面竣工。 64栋楼房整齐排列,小区里绿树成荫,花草茂盛,各项设施齐全。历经30余年,“地窨子”完成它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受益于它的建设者们也分享到了城市发展的红利。

截至2017年末,当地6200户棚户区百姓圆了安居梦。目前,已基本消除城区内集中连片棚户区。近几年,霍林郭勒市荣获国家“国土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称号,成功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园林城、卫生城和生态宜居示范市,获评全国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从亘古荒原到繁华都市,从沉寂空旷到高楼林立,“六十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草原煤城”的光辉历史和沧桑岁月;又像一位慈爱的老者,用期许的目光深情凝望着这颗“草原明珠”,让它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记者 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