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绽芳华”

乌兰察布日报 2020-08-14 00:00:00

原标题:社工,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绽芳华”

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八办一乡一镇的80个社区25个村委会里,活跃着这样一群最基层的工作人员,他们是促进邻里和谐的“调解员”,是传递党和政府为民情怀的基层“小蜜蜂”,是辖区环境卫生的“清洁工”,是为居民排忧解难的“贴心人”。无论严寒酷暑,白天昼夜,总能在社区的大街小巷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社区工作者。

走进新体路街道红楼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记者碰到了正在组织居民排练“巾帼志愿团队”文艺节目的社工卢婕。瘦瘦高高、沉稳且干练是卢婕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排练现场,总能看到卢婕“陀螺式”忙碌的身影,排练结束后,她又和其他社工一起,拿起一大堆手提袋,赶着给那些被评为“文明楼栋”的家庭送去,一方面宣传“创城”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检查楼道环境卫生维持情况。

在平日的工作中,卢婕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只要一有空余时间,就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为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出力。在卢婕的带领下,这支由老、中、青三代社工、志愿者、居民组成的队伍出色地完成各项文艺演出、帮扶助困、文化宣传活动,并多次获得内蒙古优秀巾帼志愿者队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颁发的“巾帼文明岗”等荣誉。

在疫情防控、“创城”工作中,卢婕主动带领团队成员“换红装为武装”,迅速投入工作一线。在红楼社区的便民大厅墙体上,“以人民为中心”几个红字格外醒目。卢婕告诉记者,这几个字是她们社工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每一天的工作都在围着居民转。急居民之所急、想居民之所想似乎已经成了她们工作的习惯。“‘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是此次乌兰察布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要一以贯之的执行下去,因为离群众越近,我们扎根基层的理想就越丰满。”卢婕对记者说。

社工是社区建设的推进器,是联系群众和服务基层的一座桥梁。

记者认识福东社区的社工苏美珍是从她的社工日志开始的。在她的社工日志中,每一篇的记录不是和城市发展有关,就是和居民大小事相联系。她在日志中这样写道:“乱堆乱放清理过程,有你、有我、还有她(他),我们的社工天天往返在大街小巷,清理陈年的乱堆乱放杂物,用勤劳的双手和双脚,描绘着城市的文明整洁”。“创城期间,我们没有休息天,每天坚持入户发放宣传单,冒着严寒酷暑深入大街小巷,做着清理楼道,粉刷墙壁,更换楼门、玻璃,硬化小街巷等等数不清的工作,在我们的努力下,小区环境面貌干净整洁,焕然一新。”

16年如一日在社区工作,苏美珍记不清她写了多少篇这样的社工日志了,但她却清晰地记着辖区需要帮助的每一个家庭的情况。辖区居民蔚启达,自己患脑梗,妻子视力欠佳,一家人生活困难,苏美珍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便主动上门帮助解决,来回往返数余次帮助蔚启达的妻子办理了残疾证,看到这个家庭又有了一项新收入,她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线。汲取社区服务工作中经历的点滴深情,苏美珍业余时间创作了一首歌曲《感谢有你》,并获得感动中国新创词曲选拔赛银奖。这首歌的创作正是她十几年与基层人民血肉联系,与居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厚积而发,同时,她也用实际行动获得辖区居民一致的认可和好评。她告诉记者,这些年的社区服务工作,让她深深地爱上了社工这份工作,是社工工作带给了她快乐人生和长久的幸福!

在集宁区,像卢婕、苏美珍这样的社工还有很多……

居民所需无小事,90后常青街道办事处的邢慧敏,在对待居民工作上有“三不”,即“从不向居民发脾气、从不嫌居民麻烦、从不拒绝居民所托”。71岁的张孝忠老人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每年办理退休人员养老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时,总会找到邢慧敏来帮忙,用张大爷的话说,这孩子的办事态度比子女都强,再怎么繁琐从不发脾气。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社工作为基层建设和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在集宁区锐意进取的征途中正在发挥着基层“生力军”的作用。目前,集宁区共有社区专职工作人员844人。今年为鼓励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志愿者,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助力脱贫攻坚,进一步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在参加集宁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志愿者中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和农村网格员160人,录用1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高校毕业子女为乡镇所属村、社区网格管理人员,社工力量的加强正在为集宁区的繁荣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薄涛 白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