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魅力霍林河 2022-02-23 08:59:00

原标题:赤峰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自2003年以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开展了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并实行动态管理。日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最新公布了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保留名单,共批复保留6个地市级和35个县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赤峰市是6个地市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之一,生态建设成效再次获得了国家肯定。

坚持创新驱动。为加快防沙治沙步伐,赤峰市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关于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文件,完善了政策体系,推动了工作顺利开展。在建设机制上,全面推广“工程招投标造林”“合同制造林”“先造后补造林”等建设管理机制,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在工程规划上,改变过去规模小而散的做法,打破了乡、村界限和各项工程界限,突出了规模效应。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公司化、大户承包、专业队伍造林等管理模式,实现了由群众性分散治理向专业队造林方式的转变。在资金投入上,改变过去仅靠国家生态建设项目和财政资金投入的模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金融性资金、公司、大户、合作社等投资方式得到一定推广,中国绿化基金会“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示范项目落户我市,构建了政府性投资、金融性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的新格局。“十三五”期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2.7亿元。

坚持科技支撑。全市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组织实施了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与修复工程,通过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林草植被综合修复等措施对沙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因地施策。针对连年干旱的实际,为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赤峰市大规模推广应用了以苗木蘸根保湿、坐水覆膜造林、节水灌溉、容器苗造林为主的系列抗旱造林技术,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全市总结和推广了翁牛特旗“以路治沙”综合治理、沙化退化农田草牧场防护林营造、流动沙地沙障治理、丘陵山地综合治理等一批技术模式,大大提高了全市治理水平和治理成效。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各级各类研究及应用推广课题20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0项、省部级奖励90项。

坚持产业拉动。全市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积极发展林沙产业,重点打造了一批林沙产业基地、扶持了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培育了一批新型林沙产业合作组织,全市防沙治沙综合效益不断提升,林草业成为山区、沙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实现了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全市重点推进了果树经济林、森林沙漠旅游、山杏沙棘、文冠果木本油料林、灌木加工利用、林下种养殖等基地建设。积极推行了“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生态产业扶贫模式,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股权分红、经营获利、劳务报酬等渠道获得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全市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81家,其中国家级林业专业示范社6家、自治区级林业专业示范社13家,参与农户6.7万户。在畜牧业方面,重点培育以合作社、家庭牧场、养殖企业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400余个,从合作社中受益的农牧民达60万户以上,受益农牧民覆盖率达54%,进一步优化了畜牧业发展方式。目前,全市林草产业总产值达102亿元,农牧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赤峰市林草资源大幅度增加,林草生态系统初步构建。目前,赤峰市森林面积达455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697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5.84%,草原植被盖度提高到62.6%,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由3996万亩减少到2830万亩,减少了1166万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先后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先进集体”“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