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特别报道】“天鹅之乡”绿韵流淌

魅力霍林河 1970-01-01 08:00:20

原标题:【喜迎十九大•特别报道】“天鹅之乡”绿韵流淌

连日来,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响浩穿沙公路二期造林绿化工程正在加紧建设,挖坑的、栽苗的、浇水的,人来车往,好不忙碌。一行行樟子松、一簇簇黄柳在昔日的沙地里展露新颜。

作为科尔沁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难的地区,乌丹镇沙化土地面积共计83万亩,占全镇总土地面积的30%,推进规模治沙成为该镇常态。据了解,“以路治沙、综合治理”是翁牛特旗治沙的一大创举,沙漠被切割成若干带状,为规模治理创造了条件,彻底改变了过去“今年治理、明年埋没”的被动局面。

这是赤峰市探索生态建设新模式的一个亮点。多年来,赤峰市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赤峰古称松州,曾有“千里松林”之美誉,后来由于自然、气候等原因,一度成为风沙肆虐、生态脆弱的地区。据1991年监测数据显示,沙化土地面积占到全市总土地面积的32%,沙害成为赤峰市最严峻的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赤峰市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坚定信心,展开了长期不懈、艰苦卓绝的防沙治沙攻坚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市将林业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紧密结合,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上蓄势发力,致力于构建京津冀辽绿色生态屏障,各地独创妙招、精准发力,高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翁牛特旗乌丹镇调整思路、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区域和大规模治理,加速了治沙进程。从2010年开始,该镇每年以2万亩的速度推进防沙治沙,完成沙地综合治理面积29.5万亩。先后开通了乌丹至玉龙沙湖、响水到浩道吐山等2条穿沙公路,总里程30公里,沿公路两侧完成治理面积19.8万亩。不仅如此,项目区内的黄柳、踏郎和白柠条等,已然成为周边农牧民的“绿色银行”,每年收入在150万元以上,22家牧家乐年收入达到330万元以上。“目前,我们正在实施3万亩飞播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4500亩人工造林工程,预计今年10月末完成。”乌丹镇镇长布乐说。

在松山区,记者看到了完全不同于翁牛特旗的另外一种治沙模式。

“经过近20年的建设,龙潭项目区一改往日的荒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有了显著提高,现在真正成了‘山上三松戴帽、中间果树缠腰、山下瓜果梨桃’的世外桃源。”站在项目区别鲁山顶上,松山区穆家营子镇古都河村村委会主任辛洪祥自豪地说。

谁能想到,就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还是过度垦荒的不毛之地。1995年,松山区将山上的龙潭村迁到山下与古都河村合并,开始了对荒山的绿化,栽上了油松、樟子松、落叶松、苹果树、杏树等。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古都河全村植绿,目前拥有5.5万亩林地、1万亩耕地,林下养殖也发展起来了。

在去往位于古都河村的龙潭项目区的乡间小路上,记者看到,路旁盛开着一簇簇紫色的雏菊,映衬着绿油油的松树。“古都河村的森林覆盖率由14%增长到现在的75%,山上的降雨量明显比山下增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小气候。”辛洪祥说。

同时,为抵御风沙、干旱对农业生产的侵袭及对环境的破坏,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松山区大搞农田防护林建设。走在松山区太平地镇两间房村4行杨树构成的农田防护林下,杨树的叶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然而,林下的田地里,只有向日葵和玉米随风轻轻摇曳,植株更矮一些的辣椒和豆角则没有一丝晃动。这里的农田林网化程度达到了100%,形成了400米乘以400的绿色网格。“农田防护林能降低风速,调节温度,增加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拦截地表径流,调节地下水位。目前,这个方法在全市得到了推广。”太平地镇林业工作站站长刘昆鹏对此一清二楚。

行得春风有夏雨。目前,赤峰市生态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达到80%以上,保持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持续双增长,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据第一次和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全市沙化土地2830万亩,比1994年减少1166万亩,治理区植被盖度达到30%—70%以上,实现了“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2017年,全市林业生态建设面积达到100万亩。

与此同时,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该市继续推进五大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完成高效丰产经济林20.04万亩、樟子松基地20万亩、文冠果元宝枫木本油料林20万亩、山杏沙棘低产低效林改造20.01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示范25万亩;全市农田防护林面积已经达到4.42万公顷,保护农田总面积35.19万公顷。

赤峰市防沙治沙工作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先后荣获“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期工程先进集体”“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等荣誉。2002年,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环境奖,成为我国仅有的获此殊荣的两个单位之一。

如今,在红山欣赏婀娜翩跹的天鹅,在玉龙沙湖领略独特民族风情,在克什克腾旗寻访寂静的草原……多年来对生态保护的执着坚守,让赤峰市成了绿韵流淌的“中国天鹅之乡”。

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完成时。“十三五”期间,赤峰市将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化林分改造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上持续发力,全力推进百万亩高效丰产经济林、百万亩樟子松、百万亩文冠果、百万亩山杏林改造、百万亩防沙治沙综合示范五大基地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记者手记:

春华秋实,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柏,见证着红山大地的沧桑巨变。

自从1999年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提出“生态立市”战略,赤峰市始终坚持这一基本市策不动摇,发扬“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光荣传统,举全市之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该市从多个方面进行部署,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严格执行封育禁牧、休牧轮牧、草畜平衡等制度,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城镇、生态格局,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等生态重点工程,加强沙地沙漠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快生态环境改善速度。并在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颗粒物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等方面下猛药、出实招。

在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公益林地和新建林业工程等项目区,该市实行全年禁牧,重点实施野生马鹿种源保护工程、天鹅等珍稀鸟类栖息地保护工程、主要河流源头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工程、古树名木保护工程等。经过多年治理,一座座荒山披上绿色锦袍,一块块农田有了绿色护卫,一片片沙海被绿色锁定……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人们无时无刻不向往着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气清地净,正在红山大地一步步变为现实。

链接:

1999年,赤峰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提出“生态立市”战略。2016年,赤峰市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全市林业建设、防沙治沙工作思路和任务目标。为了加快防沙治沙步伐,赤峰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防沙治沙步伐的意见》《关于加强防治荒漠化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的决定》等一系列有关治沙造林的政策规定,完善了防沙治沙政策体系。

多年来,赤峰市按照“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允许继承和转让”的治沙造林原则,大力推行“五荒”拍卖、承包治理、股份合作等治沙造林模式,积极鼓励和扶持个体治沙造林户。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和群众参与治沙的积极性,个人、企业、团体纷纷参与到防沙治沙事业中来,全市先后涌现出一批个体或联户承包荒沙、治理开发沙地的典型。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承包200亩以上的个体治沙造林户近3000户,其中治理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大户达到150余户,推动了全市防沙治沙事业的健康发展。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白喜辉 张慧玲 王塔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