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巴彦淖尔市林业生态建设成果丰硕

魅力霍林河 2021-01-14 09:17:00

原标题:“十三五”期间巴彦淖尔市林业生态建设成果丰硕

国土绿化任务超额完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每年春季,市领导都会走进植树造林第一线,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为巴彦淖尔增添新绿。5年来,全市有433.49万人(次)参与全民义务植树,累计植树1734万株。

“十三五”期间,巴彦淖尔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统筹各种资源,全力加强生态建设,大规模、高标准开展造林工作,全市共完成国土绿化395.43万亩,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计划任务。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任务126.66万亩,完成重点区域绿化54.1万亩。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林业生态修复项目、中国绿化基金会“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巴彦淖尔市中以防沙治沙生态产业园绿化项目等重大工程项目成活率高,造林成效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25.72万亩,是近十年来完成数量最多的一年,其中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中以产业园区建设等重点项目造林面积占56.9%。成活率较2019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造林数量和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济林建设走出特色路

本着“增绿量,促增收”的原则,“十三五”期间,巴彦淖尔市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积极给予政策扶持,以项目促发展,共争取到自治区林业厅林业产业扶持项目17项、资金630万元,为14个经济林基地争取到补贴资金470万元。此外,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和引进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特别重视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开发和推广,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发展后劲。各企业分别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20多家国内知名院校及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开展了20多项科研项目的实施与研究,逐渐形成了从基地种植、生产加工、技术研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到终端会员等资源整合一体化的产业链运营平台,构建产、学、研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

在强有力的举措下,巴彦淖尔市林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基地面积逐年扩大、地域经济增长明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林业产业基地255.13万亩。有林业产业化企业约200余家,其中,国家林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家,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4家,国家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3家,自治区级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5家。“河套肉苁蓉”“先锋枸杞”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逐步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使林草产值逐年上升,2019年林草产值达34.8亿元,对林农增收致富起到明显作用。按目前发展趋势,2020年林草产值预计可达40亿元,较2015年林草产值增加13亿元,合作社总数增加30余家,从业人员增加3万余人,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也明显增加。

重大工程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

巴彦淖尔市始终把争取和实施项目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5年来共争取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补助、天保工程区管护补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森林植被恢复项目、重点区域绿化项目等中央和自治区林业和草原项目资金40余项、28.5亿元。特别是争取到了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林业项目、规模化防沙治沙工程,实施了国家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等一批影响深远的重大项目,为林业和草原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源保护管理更加有力

巴彦淖尔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使用林地项目审核管理,“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审核办理145宗1358公顷征占用林地项目,累计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8567万元。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凭证采伐管理制度,5年间没有发生超限额采伐情况。全市5年累计无公害防治面积519.93万亩,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较“十二五”末下降5.3%。进一步落实各旗县区防火首长责任制,“十三五”期间森林草原火灾控制在3‰以内,无规定口径火灾和人员伤亡事件发生。

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扎实推进

“十三五”期间,巴彦淖尔市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地23处643.06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6.5%,将全市85%以上野生自然资源纳入保护范围,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保护体系。同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水平,保护地管理工作日趋规范有序。投入5100万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实施退耕还湿、河湖联通补水等综合项目,湿地面积稳定在231万亩,湿地生态功能明显恢复。坚持“保护优先、规范利用、严格监管”的原则,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地建设,积极开展保护野生动植物专项行动,加大巡查巡护力度,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长,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