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爱上内蒙古的400条理由——专访《微观内蒙古》责任编辑、商务印书馆华莎

魅力霍林河 1970-01-01 08:00:20

原标题:给你爱上内蒙古的400条理由——专访《微观内蒙古》责任编辑、商务印书馆华莎

背景介绍:8月16日,由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微观内蒙古》(汉英版)新书发布会在内蒙古博物院举行。

该书的责任编辑是华莎,华莎在接受内蒙古客户端记者的专访时,说:“我只想对读者说,相信这本书会给你爱上内蒙古的400条理由”。

专访问答:

记者:请介绍一下这本书。

华莎:《微观内蒙古》是商务印书馆主持策划的外宣读物“微观中国”系列中的一本。“微观中国”系列首创“微博体”写作方式,从细微处入手,通过设计还原微博的阅读体验,用140字的篇幅独立呈现一个事实或传递一种情感。图文并茂,中英对照,讲述中国故事,把一个生动真实的中国呈现给全世界。

2012年,我馆周洪波总编辑和新华社资深记者、著名媒体人聂晓阳共同策划了“微观中国”这个系列,并出版了《微观西藏》一书,该书出版后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获得2012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支持,入选为中国出版集团“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主题出版项目,并作为外宣读物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采购。此后,我馆又应时事之潮流出版了《微观新疆》,献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及《微观杭州》,献礼G20峰会……等等。

适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商务印书馆策划《微观内蒙古》主题出版项目,向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该书由资深出版人、达斡尔族学者莫久愚先生主持编写,以汉族、蒙古族、鄂温克族等内蒙古不同民族的学者、作家、媒体人、摄影家组成创作团队,由来自美国的国际版权人担任翻译。400余条短小却富含内容、充满情致的“微博”以及数百张精彩的图片,中英对照,图文并茂地展示内蒙古的人文、历史、民俗、地理以及文化、情感等诸多方面。

记者:请举出几条这本书中打动你的条目,并说明为什么。

华莎:打动我的条目太多太多,遗憾这里只能略举一二:

【牧民为什么总是搬家?】孩子问妈妈:“我们蒙古人为什么总是搬家?”妈妈回答:“孩子,我们要是固定在一个地方,大地母亲就会疼痛;我们只有不停地搬迁,如同血液流动,大地母亲才会舒服。”孩子说:“我懂了,就像我给妈妈上下不停地捶背,妈妈就会觉得舒服;假如老是在一个地方捶,妈妈就会疼。”

在很多人眼里,总在迁徙的游牧生活向定居繁衍的农耕生活转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发展。殊不知游牧文化中有许多今日看来仍然是非常科学和可贵的生活方式和理念。这条微博中透露的牧民的朴素的生态观,就是其中之一。《微观内蒙古》中,这样的条目还有很多,牧民猎户对苍天大地的敬畏、对草木生灵的爱惜,体现在每一个微小的生活细节,体现在举手投足间。这对母女的对话,不仅让我感动,也感动了很多读者。

【蒙古族阿妈的摇篮】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千南方孤儿来到草原。有个孩子病殁,工作人员要马上埋了,一位蒙古族老阿妈坚决不同意,大声说:“啊呀,这苦命的孩子走了这么远的路,还没睡过我们蒙古人的摇篮呢,怎么能这样匆忙地埋了呢?”最后老阿妈硬是把这个死去的孩子放在摇篮里“安睡”了几天才安葬。这个故事打动了作曲家杜兆植,于是有了《摇篮曲》。

自治区70周年华诞,举国同庆。内蒙古以其壮美亮丽的自然风光、厚重悠久的文明历史被全世界的人了解和认识。商务印书馆官方微博与微信公众号同时发布特稿推介《微观内蒙古》。一位读者转发了上面的这条微博,评论为“70年宏大叙事所不及的历史细节”,这让我们深感共鸣——用小细节传递温情,用微视角还原真实,这,正是我们策划“微观中国”这一系列的初心。而在我看来,这些小故事、小细节中透露出来的人情的温度,是内蒙古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

【奇妙的交流】两个小小人儿,正是咿呀学语的时候,偶尔能蹦出几个词,一个叫“哥哥”,一个喊“胡度”(蒙语:弟弟)。大部分的时间他们是不说话的,只是一起蹲在地上用狗尾巴草追蚂蚁,或者把蒲公英吹到对方脸上,然后大笑,手舞足蹈。他们虽然语言不同,却有着同样的好奇心,探索着同一个世界。

两句儿语,几个动作,一幅多么和谐有爱的画面!作为国际汉语推广事业中的一员,我们一直在追求一种让读者愿意接纳的方式,把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把真实的、活的中国呈献给读者。而大多数以“外宣”为目的的出版物,因为“宣”的痕迹太重,往往招致读者的反感。“微观中国”的这种视角和表达方式,寥寥几句,几个细节,没有“民族团结”的口号字眼,却把内蒙古各民族和谐相处的事实巧妙地融入海内外读者愉快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润物无声,“宣”于无形。

记者:《微观内蒙古》与“微观中国”系列的其他图书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华莎:《微观内蒙古》的主编莫久愚先生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学者,他的个人表达方式,严谨而内敛,理性而克制。这造就了《微观内蒙古》多事实、少抒情、内容充实、实用性强的特点。400多条微博,就像400多个百科条目,荟萃成一本关于内蒙古小百科全书。书后还设有两个附录,“草原蓝页”,把正文中多有涉及的“敖包”“哈达”“呼麦”……等民俗文化特有词汇摘选出来,用中英文进行简单的释义,方便读者查询,帮助读者理解正文。还有一幅手绘的内蒙古旅游探宝图,为中外游客的内蒙古之旅提供直观的参考信息。

记者:请说出推荐这本书的几个理由。

华莎:我只想对读者说,相信这本书会给你爱上内蒙古的400条理由。

就这本书而言,一,它围绕特定主题,用鲜活生动的文字,见微知著,撷取精华。二,“微博体”轻松阅读,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每条不超过140字,独立呈现一个事实,传递一种情感,阐释一个观点,讲述一个故事,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三,国际化的视角,多层面展开话题。既有个人体验的融入,也有客观真实的呈现。四,图文并茂,通过设计还原微博的阅读体验,新颖别致。配以有视觉冲击力或有故事性的摄影作品,“阅图”加“悦读”,带给读者轻松而直观的阅读新体验。五,中英对照,地道、严谨的英文翻译,既能让外国读者通过原汁原味的母语解读多姿多彩的中国,也可作为英语学习者的课外读物,在扩充知识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

记者:你在这本书中编写和出版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华莎:这本书的编写和出版过程让我对内蒙古有了更深的认识——美丽的自然景观深深吸引了我,挚诚的人情温暖更让我爱上了这片土地。

从策划伊始,到出版完成,我接触了很多很多内蒙古的人:主编、作者、摄影者、专家、美编……甚至书中的人物,甚至指导机关的领导,甚至发布会合作方的工作人员,甚至呼市的餐厅大姐、的士小哥……每个人都那么亲切殷勤,待我如自家女儿或姐妹。

这里分享两个背后的故事:

一个故事叫“小尾羊”。《微观内蒙古》的“舌尖•语言”一章需要很多照片,出版时间临近,图片还没找够,于是我们找到内蒙古的一家餐饮企业——“小尾羊”,试着问他们能否帮我们照着单子做出些书中提到的蒙古菜,让我们拍照。这一问不打紧,人家就煞有介事地做起来!跑动跑西,全体动员,做出一道又一道美食,拍了照片发给我们免费用,还反反复复问我们合不合格,生怕技术不好达不到我们的要求。书出版后,本来他们答应了从包头赶来贺喜新书发布,却临时因为要参加“牛羊大会”,无奈取消了行程。我能理解“小尾羊”,因为书里面有一条说到蒙古人的尺度很简单,天地为之一,父母为之一,牛羊为之一。牛羊的事情,自然是顶顶要紧的!而“小尾羊”的这个故事,正好把书中的朴实豁达的内蒙古人,活脱脱地展现出来。

另一个故事叫“多丽雅”。《微观内蒙古》新书发布会头一天,我们书中涉及的人物——“多丽雅”女子合唱团的一位姐姐给我打来电话,说看到书中写了她们,很感动,很感谢,想要为这本书做点什么,问我可不可以在发布会上为大家表演。我们当然求之不得,于是发布会上又多了一个惊喜。因为是临时决定,“多丽雅”的姐姐们从与我联系后就开始排练,一直到深夜十二点,娜敏姐姐还在给我发微信,告诉我练习的情况,让我放心,她们明天还会早早起来,集合排练!——我的感动难以形容。发布会上的演出让所有人动容,我一边听着,泪流满面。她们的声音就像草原的笑容和拥抱一样,那么温柔,那么温暖……

在我看来,这些可爱的内蒙古人,就是内蒙古的形象大使。而他们带给我的这些温暖和感动,正是我所理解的内蒙古,正是我们要写下来,印在书里,让全世界知道的内蒙古。而与这些人的相遇、相识,是我责编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相关链接: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已有120年的历史。120年来,商务印书馆始终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视品质如生命,引领学术,担当文化,赢得了读者的好评和业界的认可,斩获无数荣誉。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出版了“中西文合璧教科书”、《南洋国语教科书》等供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教科书和读本,八十年代又出版了享誉海内外的《实用汉语课本》,成为中国第一批“走出去”的出版社,打造了一批具有深广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明星品牌《新华字典》更是以5.67亿的销量(这两项纪录统计的计算时间为2015年7月28日)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正式确认为世界“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