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首日 呼和浩特众生相

魅力霍林河 2015-06-08 09:27:00

原标题:高考首日 呼和浩特众生相

原标题:高考首日众生相

每年6月,高考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经历了十多年的寒窗苦读,考生们终于迎来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

7日上午,高考首日,全区18万余名莘莘学子走进考场,向他们的大学梦想发起最后冲刺。为让学生顺利地完成考试,社会各界给予了考生更多的关心、关爱。

考试前后,考生是什么表情?家长又在忙些什么?语文作文题目容易入手吗?数学试卷中有没有“偏、难、怪”的题……昨日,本报记者走进呼和浩特市各考点,记录下一个个难忘瞬间。

考生·坦然:

乐观考生拍一家三口合影

上午7时50分,呼市土默特中学考点外,在凉爽舒适的天气中,考生陆续赶来。记者看到,有些考生还在抓住最后的时间复习,力求让高考不留遗憾,有些考生则开启考前“头脑风暴”模式,重点看起了文言文、古诗,巩固语文知识点。

不过,更多考生显得比较轻松,通过聊天或是相互鼓励来缓解紧张情绪。“给我们一家人拍张照吧,留作纪念,没准还可以上报纸!”人群中,一名心态乐观的男生对记者说。

进入考点前,考生张敏做着深呼吸。她表示,将以一颗平静的心面对人生中这次重要的考试,不管结果怎样,首先要全力以赴,为理想中的大学拼搏一次。

相互拥抱、击掌鼓励、一句关心的话语……开考前,考生相互鼓励着,家长和老师轻声叮嘱,感人的场景,温情脉脉。

老师·牵挂:

拥抱和击掌一种胜过语言的鼓励

清晨7时左右,呼市第二中学高三9班班主任李璐就来到考点,与到这里考试的19名学生拥抱祝福,击掌鼓劲,仔细叮嘱着考试期间的注意事项。师生们还一起在“二中加油,高考加油”的横幅前合影,摆出胜利手势,留下了考前最美好的瞬间。

“几天前,班级里布置了考场,考前的印记都被清理,心里还不免有些难过。”李老师说,和这一届的学生朝夕相处几年时间,互相间都留下了许多回忆。

“良好的心态是高考取胜的关键,学生们已做好充分的准备,相信他们会从容面对考试。”李老师说,考前,她也会紧张、焦急,但不能表现出来,以免把这种紧张气氛传给学生和家长,影响学生的发挥,

呼市赛罕区民族中学考点,正在建设快速路工程,这让学校门前有些拥挤,交警提早疏导过往车辆,确保考生能够顺利参加考试。

“好好考,正常发挥就行。”隔着学校围栏,内蒙古经贸学校的老师马艳与29名学生轻松地聊天,让大家放松心态应考,随后师生们一起轻声唱起“我相信”,为自己加油鼓劲。

还有几位考生与老师拥抱、握手,这是一种胜过语言的鼓励,用考生自己的话来说,这是无形的“高考护身符”。

据马老师介绍,这29名学生均是参加“对口升学”的考生,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职校考入理想中的大学继续学习。与普通高考考生不同的是,他们各科高考试卷均由自治区自行单独命题,各专业考生语数外三科试卷相同,各专业综合卷再分专业单独命题。

考生家长杨先生的女儿已在一家医院工作3年,为能继续学习深造,中专学历的女儿选择在今年参加高考。

“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学,我心里也没底,毕竟她与其他考生不一样,边工作边学习。”杨先生告诉记者,女儿的目标是医科大学,他很支持女儿的选择,考前这些天虽然很担心,但也不敢和孩子讨论这些话题,怕增加她的心理负担。

家长·等待:

镜头一:牵肠挂肚默默祝福

上午9时,语文开考。校门外的家长依然踮着脚张望,不舍离开。

呼市第19中学校门两侧,不少家长把报纸铺在考场外的台阶上“席地而坐”,很多家长聚在一起交流心得,也有的坐在树荫下闭目养神。

家住呼市如意开发区的潘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家离考场远,为让18岁的女儿在考试期间休息好,她几天前在考点附近找好了住处,中午可以在附近休息。

本来周末这两天要上班的, “上班也不放心,索性请假来陪考,要让孩子吃好、休息好。新闻说,这两天应以清淡为主,所以也不敢做太丰盛。”潘女士说,只希望孩子放平心态,发挥正常。

老家在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的刘先生说,他专门请了假过来,一是给孩子打气,二是在考前多让他放松一下。“昨天我就让他不要再做题了,水平已经成型了,现在最重要是保持好状态。”刘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孩子个性内向,为了不给他太大压力,并没让孩子知道他来陪考。

镜头二: “爸,你怎么又回来了?”

11时40分,语文考试结束后,考生陆续从考场走出,相对于场外紧张的家长,很多学生表情轻松。

看到自己的孩子从考场走出来,家长们忙上前,一边喊着孩子的名字,一边把水递过去。呼市第二中学高三2班考生乌斯看到母亲后笑着说:“考试没有紧张,前面发挥得不错,后面的作文感觉有些难入手,写完只剩下5分钟时间,都还好!”旁边的母亲听了,神情才放松下来。

“爸,你怎么又回来了,不是说要回家吗?等着多累啊!”在呼市第14中学考点,听着孩子心疼的抱怨,一位父亲呵呵一笑,搓了搓手说:“明天一定送完你就回家。”

这位父亲告诉记者,家里有孩子要高考,才能体验到这样的心情,在考场外等与回家等,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心情,我在这里坐着,就感觉和孩子在一起,心里能稍微踏实点。

高考·故事:

孩子异地求学6年 5个家庭“结缘”

高考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每一名高考考生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家庭的付出与守护。

在呼市第19中学考点外,相对于一些考生家长紧张的情绪,记者注意到,5名家长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相互倾诉着考前家里的事。

“别看孩子表面上无所谓,真到高考前一天,心里还是会紧张。”考生家长王志明打趣地说,其实孩子不知道,我这个做家长的也是一样:“昨天晚上,我是一个小时保准醒一次。”

记者采访得知,这5位家长都是来自“陪读”家庭。6年前,当孩子还读初中时,5个家庭就因孩子在同一个班级而结下“缘分”,平日里,除了一起探讨“教子心得”,他们相互间胜似亲人,周末会带孩子一起游玩,或相约到一个家庭聚餐。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陪读的家庭不容易,在异乡能认识就是缘分,相互有个照应。”

家长王志明的老家在凉城,儿子在呼市第二中学高三17班,高中3年来,王志明当起了“陪读爸爸”,每天做饭洗衣服,打理儿子的生活,妻子怕他太辛苦,也会定期过来“换班”。

说起陪读的艰辛,在二连浩特做生意的考生家长胡胜利还有些羡慕,“起码他们父子俩能天天在一块。”胡胜利说,儿子在呼市第二中学文科班,妻子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想母子俩了,只能开车近400公里赶来看看,冬天下雪,路不好走,他为了赶时间,只好坐飞机来呼市。胡胜利说,他算了算,3年来他的“陪读家庭”各种开销有近40万元,其中交通费就有七八万元。但儿子能考入一所理想大学,这些付出都值得。(首席记者 吴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