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龙嘎”奖获得者李樱桃的文学创作之路

魅力霍林河 2015-07-10 09:10:00

原标题:“索龙嘎”奖获得者李樱桃的文学创作之路

原标题:“索龙嘎”奖获得者李樱桃的文学创作之路

(资料图片)

文/首席记者辛一

从小痴迷课外书

用笔尖书写乡土情怀

李樱桃出生于呼和浩特市农村,那时,课外书籍匮乏,除了读爷爷给买的小人书,就是听收音机。后来,读的书多了,她才知道,儿时听到的《荆棘鸟》等广播剧和评书都是由世界名著改编而成的。

再大些时,小人书和听广播便无法满足她的阅读需求了,她开始想办法四处借书。每看到别人手里拿一本书,她便心痒难耐,大着胆子说出借书的请求,保证一天或两天看完,而且决不损坏一丝一毫。她至今记着,每借到一本书后那种激动的感觉。先仔细地端详一番封皮封底,然后躲到一个无人的角落,沉浸在那个由作者编就的故事里,仿佛自己也成了虚幻的一部分,一边读一边随着书里的主人公高兴地笑、伤心地哭。到晚上睡觉,书还没有看完时,她就拿手电躲在被子里看,哪怕看到天亮也必须要看完,因为不能忍受一个完整的故事被突然中断,在她看来,那是一种煎熬更是一种折磨。就这样,儿时的她零零碎碎地读到了《儿童文学》《安徒生童话》《少年文艺》《十月》《人民文学》等。

读书,成了她生活中一个非常迫切的需求。或借或买,她每天沉浸在赏读文学作品的快乐之中。

用笔尖书写乡土情怀

李樱桃说,虽然家庭不太富裕,但是父母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他们用虔诚的心将每一个节日都打扮得活色生香、趣味无穷。过年时,她的爷爷要焚香敬纸,她的父亲总要到城里买几张年画贴在墙上。有一年,她的父亲竟然买回了七八个五颜六色的气球和两个彩色的纸灯笼挂在屋子里。端午节时,她的爷爷要进城买吃凉糕的玫瑰,她的母亲要赶到太阳出来之前到野地里拔回艾草让他们用泡了艾草的水洗脸。还有,农历七月十五摆在大红柜上的胖面人,清明节时插在屋顶上彩的寒燕……至今都鲜亮地贮存在她的记忆中。

李樱桃说,童年的记忆是弥足珍贵的,父母为她留下了一个趣味的童年。在她看来,这就足够了。

在农村长大的李樱桃,生命中浸润着浓郁的乡土情怀,她以故乡的风土人情为底色,创作和发表了一批反映北方农村题材的诗歌、散文和小说。

日前,在乌兰恰特大剧院,自治区政府为第十一届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获得者举行了频奖典礼,凭借短篇小说《排毒胶囊》,《北方新报》记者、呼和浩特市作协副秘书长李樱桃(笔名易书)斩获这一奖项。

【小档案】

李樱桃,笔名易书,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报社编辑、记者,内蒙古大学2009级文研班毕业。作品散见于《草原》《当代小说》《延安文学》《雨花》《牡丹》《椰城》《朔风》《西部散文家》《内蒙古日报》等报刊;出版诗歌散文作品集《心之花》;短篇小说《出嫁》入选《大漠长风》作品集,诗歌《民族魂》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网络有奖征文三等奖,散文《阅读中寻找生活的真谛》《跨越时空的温暖》荣获草原读书月一等奖和优秀奖;短篇小说《排毒胶囊》荣获第十一届内蒙古文学创作“索龙嘎”奖,短篇小说《一颗牙齿的疼痛》入选《延安文学200期作品选·短篇小卷》,并获首届延安文学短篇小说奖。

始终行走在追梦路上

读书、写作似乎成了李樱桃生命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是,生活总要继续,她和别人一样,工作、照顾孩子、孝敬老人。时间总是不够用,人也似乎在夹缝中生存着,各种委屈、各种疲惫,但是文学梦还在远方闪着亮着,虽然微茫但依然满怀希望。每天清早四五点,当许多人还沉浸在梦中时,她便轻手轻脚地起床,读泰戈尔、普希金、戴望舒的诗歌,也读海明威、卡夫卡、张贤亮的小说。开始,写作与她只是一种倾诉。手中的笔、素白的纸就是一个可以信赖、可以交心的朋友,一切隐秘的快乐与痛苦都无可抑制地倾泻着。2004年,她的第一部10多万字的诗歌散文集《心之花》出版。这本书里收集了她之前在区内外杂志报纸发表和未发表的诗歌、散文,这本稚嫩的书籍是她在文学之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正像她在此书的后记中写的那样,文学之路虽然艰难,但是她一直咬牙坚持着。“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东西,哪怕在坎坷里摔跌,哪怕在泥水中滚爬,我始终都怀抱着我的热爱。当时间允许读书时,我就读书;当时间允许写作时,我便写作;当读书与写作被繁杂的生活琐屑占去时,我便用头脑思考。等到一旦有空闲,我就把自己的思想记录在纸上。”

文研班学习收获多

2009年,李樱桃通过资格审查和考试进入内蒙古大学文研班学习。3年来,她每天早晨5点起床写作1个小时,然后乘坐1个小时的公交车,到内大南校区学习。中午下课在学校食堂简单吃点饭,然后再到单位上班。哪怕晚上值夜班到凌晨,第二天还是照样到学校上课。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李樱桃此前已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中国古典小说如《红楼梦》《金瓶梅》等对于故事的精密构架,国外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卡佛的极简主义、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等各种文学流派与思潮,她都有接触,并进行了研读。

为了进一步拓展小说创作的深度与广度,她还有意识地阅读了弗洛伊德、尼采、萨特等一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著作。此外,她还不断地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以便使自己的创作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文研班学习期间,除了聆听全国各地知名的专家、学者讲课,她利用文研班学员一次允许借15本书的优惠条件,将中外文学名著,以及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又系统地研读了一遍。通过系统的学习,她的写作技能和文学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小说陆续在《草原》《当代小说》《延安文学》《雨花》《牡丹》等杂志发表,一些小说还被推荐为头条;散文和小说的创作经历分别入选《呼和浩特现当代作家简史》。

2012年,她的短篇小说《一颗牙齿的疼痛》获得了延安文学首届短篇小说奖,并入选《延安文学200期作品选·短篇小说卷》。内蒙古大学文学院教授高明霞评价小说《一颗牙齿的疼痛》,认为该小说由小见大,从一颗坏牙写到治疗过程的艰难,最后导致主人公精神崩溃,生动地表现了当下看病难、医患纠纷问题,作者善于夸张描写,很有典型意义。

荣获第十一届“索龙嘎”奖的短篇小说《排毒胶囊》以头题刊载于《草原》。我区著名评论家李悦评价李樱桃的《排毒胶囊》等小说透视了生活表象,拷问出表象背后的社会真相。他说,荒诞是李樱桃发现的第一个生活真相。目前,她的短篇小说集《排毒胶囊》(20万字)和散文集《情感密码》(15万字)已整理完毕,正待出版。

从新闻与史料中挖掘素材

李樱桃在报社从事新闻工作,虽然新闻和文学有很大区别,但是,十多年记者和编辑的工作经历,却为她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一些小说的创作灵感就是由新闻生发而来的。比如小说《狂想症患者》就是根据报纸上报道的一名青年因偷书而被抓的新闻创作的。《一颗牙齿的疼痛》,也是由一名女教师因为治牙陷入医患纠纷的新闻报道而创作的。

相对于编辑工作而言,记者工作所积累的素材更为鲜活生动。她所从事的文化报道,让她接触了许多内蒙古的历史文化知识,她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发现内蒙古有着许多有待挖掘的创作素材。比如繁华如市的商业集散地五路村,该村的张家大起大落后给5个儿子起名为温、良、恭、俭、让,并让儿子读书读到留洋海外,他们克勤克俭、隐忍坚持。以及归化城那400个驮夫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和风斗和雪战、生生死死的奋斗历程。张家和这些驮夫的后代有的已经是古稀老人,这些老人带走的将是无法弥补的珍贵史料。

以抒写草原文化

为己任

祝福儿子

自由快乐地生活

可以看到,李樱桃的小说大多是描写小人物,她说,由于体制的不太完善与不太健全,小人物的生存总是与艰难相伴,肉体经常劳累,精神却无法愉悦,时常面对一些不公的游戏规则,却又感觉无力抗争。他们的人生是苦闷的,她旨在揭示这一种苦闷,也想着为他们苦闷的人生找寻一个出口。

可是,写作总是寂寞的,它要求写作者摒弃一切利益的诱惑,以一颗纯净之心来面对它。

记者在李樱桃的一篇文章里看到这样一段话:“曾经看到电视里藏民朝拜的镜头,落日余晖里,一个长长的身影扑下去又站起来,站起来又扑下去。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信念让他用身体去丈量他的朝拜之路。那一刻,我也想到了自己的写作,我也如那个藏民一样,一步一磕,用自己的身体丈量着我的文学之路。我也如那个藏民一样不发一语,因为我心中那一座光明的圣殿已暗淡了我的所有苦痛。”这是李樱桃的写作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了她对文学的一种坚守。

李樱桃说,她现在正致力于内蒙古历史文化的研究,她先后阅读了《蒙古秘史》《内蒙古文史资料》等书籍。她说:“内蒙古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对于一个生长于此的写作者来说,草原是一个伟大的母题。我是草原的儿女,我有责任去抒写草原的博大与宽广,草原的美丽与雄浑,还有草原上生活的人们,他们的喜悦与悲苦。草原的神秘召唤,让我找到了今后的写作方向。”

祝福儿子

自由快乐地生活

李樱桃说,她的儿子名叫张新宇,3年的文研班学习,她疲于在三点一线上奔波,对于家庭照顾很少,尤其是儿子。好在儿子的独立性很强,动手能力也很强。电脑键盘用脏了,儿子把白色的键一个个拆下来,放到水里洗净晾干后又一个个地安上去。魔方玩脏了,五颜六色的小方块泡在水里,她感到不可思议之时,一个漂亮的魔方又出现在她的眼前。她说,她很羡慕那些拥有丰富多彩人生经历的人们。可是,自己一直没有机会走出去,她把儿子送到白俄罗斯学习,一是费用不高,再则就是想为儿子提供一个走出去的机会。现在,她的儿子已经大学二年级,俄语预科考试考了全班第一名,还学会了做饭、收拾家、洗衣服。儿子做的糖醋排骨、过油肉土豆片、尖椒肉丝,让她这个当妈的都自愧不如。

过年,儿子放假回来后,他和爸爸一起擦玻璃、打扫家,大年三十,还做了一道菜,说是要慰劳爸爸妈妈。儿子长成了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她很高兴。李樱桃说,她的儿子喜欢健身、跑步,已经坚持了两年,放假回家也雷打不动每天照做不误,每天都要做到汗流浃背。她说,从这点上看,儿子比她要有毅力有恒心。目前,她的儿子利用暑假为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翻译俄语方面的有关资料。7月14日,俄罗斯的两位客人要来呼和浩特,儿子要陪同他们浏览呼和浩特市的名胜古迹。她说,她只想让儿子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多些快乐多些自由少些羁绊,这是她对儿子最大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