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人:深爱昆米勒的味道

魅力霍林河 2015-09-08 10:38:00

原标题:达斡尔人:深爱昆米勒的味道

 非遗寻踪——我在莫力达瓦

曾经大伙都坐大轱辘车去采柳蒿芽

每一位达斡尔妇女都会做柳蒿芽

莫旗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

昆米勒是达斡尔语称谓,汉语它有个更通俗的名字——柳蒿芽。柳蒿芽是遍布大小兴安岭和嫩江平原的一种野菜,对达斡尔人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每个达斡尔人,都有着挥之不去的柳蒿芽情结,采摘柳蒿芽甚至是达斡尔人盛大的节日。非遗寻踪第三站,我们来到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寻访这里独特的柳蒿芽采食习俗,以及贯穿于柳蒿芽采食过程中的达斡尔人绚烂的非遗文化。

●采访时间:8月24日

●采访地点: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腾克村

●采访项目:柳蒿芽采食习俗、鲁日格勒舞、达斡尔民居营造等

达斡尔人的情有独钟

达斡尔人对“昆米勒”情有独钟。汉族人眼中的柳蒿芽,只是一种常见的野菜。达斡尔人则对“昆米勒”有着特殊的情感。来到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我们继续寻找当地特色的非遗项目。旗政府所在地尼尔基镇吃的第一顿饭,就有一道地方特色菜——柳蒿芽炖排骨。席间,主人热情地介绍柳蒿芽与达斡尔人的渊源。

我们惊奇地发现,席间每个达斡尔人都热爱柳蒿芽,并都能讲出很多关于柳蒿芽的生动回忆。柳蒿芽的采食习俗,几乎贯穿了莫旗多数的非遗项目——采摘柳蒿芽时,人们要跳起欢快的鲁日格勒舞(达斡尔族民间舞的统称,多为妇女表演的自娱性舞蹈)、唱起高亢的扎恩达勒(达斡尔语中意为“民歌”。它是类似于汉族山歌和小调体裁的民间歌曲的总称。这类歌曲一般是在田间劳作、捕鱼打猎、放牧采伐、骑马赶车,以及妇女在采野菜时即兴吟唱的歌曲),还要伴着悠扬的木库莲(达斡尔族一种传统乐器,用钢片制作的口含指弹口弦琴)。达斡尔民居营造、达斡尔大轱辘车,都跟柳蒿芽采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依山傍水的民居

听说我们要采访柳蒿芽采食习俗,当地人建议我们到腾克村,尝一尝达斡尔妇女做出来的正宗的柳蒿芽炖排骨。莫旗宣传部的鄂立强自告奋勇地要带我们去腾克村。他是腾克村长大的达斡尔人,对当地十分熟悉。8月23日上午,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从尼尔基镇赶到了腾克村。腾克村473户人家,90%是达斡尔族,是个典型的达斡尔族聚居村。

达斡尔人喜欢依山傍水而居,莫旗境内就有大大小小56条河流。腾克村毗邻嫩江,体现了达斡尔族的居住特色。车一驶进村口,就见到了一片颇具特色的房子。这是当地为了发展旅游业盖起的20多栋达斡尔民居。达斡尔民居营造是当地一项非遗项目。达斡尔民居是一栋栋“介”字型的高大平房,房顶是一种特殊的草冠,上有木构框架。房屋坐北朝南,三间房或五间房不等。走进民居里,中间是厨房,锅台内侧接烘炕。两侧为居室,居室有达斡尔特色的“凹”形炕。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

腾克村的秀丽风光和特色民居,顷刻间吸引了我们。

勾魂的拿手菜

当日,准备给我们做柳蒿芽的德日兰大姐,早早地在家等着我们。我们一进门,德日兰大姐就忙活开了。开火架上炖锅,将排骨放进清水里熬汤,接着就从冰箱里拿出两个冷藏的柳蒿芽菜团。菜团稍微解冻,用菜刀剁碎。等排骨炖软之后,将剁碎的柳蒿芽、切成细丝的土豆以及之前已经煮软的芸豆(当地人喜欢叫它大豆)倒进锅里,厨房里顿时飘散了艾草一般清香的味道,让人对午餐充满期待。

德日兰大姐告诉我们,柳蒿芽有着浓重的味道,因此不需要葱姜蒜及花椒、大料来调味,加一些盐就可以了。等柳蒿芽煮软后,柳蒿芽炖排骨这道菜就出锅了。翠绿的柳蒿芽汤里,埋藏着鲜嫩的排骨,和紫红糯软的芸豆,令人赏心悦目。柳蒿芽可谓是一种富贵菜,多么肥腻的肉骨头,都会在柳蒿芽里变得温顺起来,肥肉会像棉花一样再也滴不出一滴油了,反而被柳蒿芽煨得发出一股苦香。很难形容柳蒿芽里的那种微微的苦与肉香结合起来的奇妙味道。这样的味道,并不是第一次就能抓住人的味蕾,却绝对有慢慢俘获人的魅力。

炒鸡蛋、凉拌西红柿、凉拌黄瓜丝和柳蒿芽炖排骨,简单几个菜让我们品尝到别样的味道。主人说,午饭简单了,怕是怠慢了远道而来的客人。鄂立强却说:“有一道柳蒿芽炖排骨,别的菜都能忽略了。”鄂立强说,小时候每次村里人办宴席,必有一道柳蒿芽炖排骨,或者柳蒿芽炖肥肠。上了这道菜之后,孩子们就像被勾住了魂似的,一碗接一碗地吃,忘记夹别的菜,甚至连主食都忘了吃……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