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寻踪】千年藏香 古朴虔诚

魅力霍林河 2015-11-11 14:26:00

原标题:【非遗寻踪】千年藏香 古朴虔诚

传承人龙日江措再给本报记者介绍藏香

非遗寻踪我在西藏拉萨

采访时间:10月28日

采访地点:拉萨市达孜县

采访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优·敏芭”古藏香制作工艺

北方新报记者 查娜 摄影/记者 梁波

【核心提示】

8月18日,由《北方新报》携手自治区网信办、自治区文化厅共同发起、蒙牛乳业全程赞助的“最炫民族风——五大自治区非遗寻踪文化之旅”大型采访活动正式启动。继内蒙古和新疆之后,本报采访分队于10月下旬来到西藏,寻访雪域高原独特的非遗文化。西藏第二站,本次活动的联动媒体之一《西藏商报》的记者带领本报采访分队来到拉萨市达孜县,了解国家级非遗项目“优·敏芭”古藏香制作工艺。优格仓家族藏香制作工艺第九代传承人龙日江措,向我们介绍了手工制作藏香的过程及藏香的悠久历史。

海拔6000米采摘药材

每年的七八月份,龙日江措都要带领两名助手,到拉萨市郊的多底沟采摘一种藏语名为“扎字”的药材。这种药材生长在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山永远照不到阳光的山阴面,是一种高两厘米左右类似苔藓的药材。采摘这种药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高海拔的雪山要靠徒步上去,要带着睡袋在山上住两个晚上。即便是盛夏,海拔6000米的高度仍是严寒,在山阴处,采药者要用小铁铲刮下两三公斤的“扎字”,整个过程历尽艰险。

这种药材是龙日江措制作一种名贵藏香必不可少的材料。这款藏香中的一味原料是穿山甲皮,藏族人供佛的香是不能有动物骨血的味道的,只有加入“扎字”这味药材,才能消除穿山甲皮的骨血味道。因此,尽管需求量很少、采摘异常艰辛,每年上山采摘“扎字”仍是龙日江措和助手不可不做的事情。制作藏香时,龙日江措一丝不苟,在他看来藏香是圣洁之物,要用一颗虔诚严谨之心来加工。

龙日江措是西藏优格仓家族古藏香制作工艺的第九代传人,现在在拉萨达孜县开办了一家手工制作藏香的小型企业。说是企业,其实这里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手工作坊。10月28日,记者一行来到龙日江措的“优·敏芭”古藏香生产基地时,工人寥寥。龙日江措说,生产藏香的季节已经过去了,现在几名工人是在加工今年剩余的最后一点香料。趁着天气适宜,还赶得及晾晒成成品。每年制作藏香的时间是3~10月,这个时节温度和湿度适宜,也便于收集制作藏香的原料。做完最后一批香,工人们就要休息了,等到明年3月份再来上班。

刚制好的盘香

小小手工作坊

说龙日江措的生产基地更像是一个小手工作坊,是因为这里能看到的唯一的机械化作业的环节,就是用机器捣碎部分原材料。龙日江措领着我们参观厂区。

在原料车间,整齐地码着高高的香砖墙。龙日江措说,这是制作藏香的主料木泥制成的香砖,来自西藏传统的制香之地尼木县。木泥有着独特的制作方法——将柏树树干或榆树树干分成小段,固定在水车的摇臂上,在水车的带动下,这些木段昼夜不停地在铺着石板的槽中摩擦,直到全部磨成木泥。现在,尼木县仍有不少手工制作藏香的家庭作坊,他们也生产这种香砖供应给制香的寺庙或者工厂,龙日江措的香砖就全部来自尼木县。

制作藏香是个身心都要纯净清洁的过程。首先,要选用清净的水源,这是制得好香的必要条件,在香粉的调和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用没有污染的清泉溪水,清泉之水中的矿物元素,能为藏香的去污能力增添功效。

工人在包装藏香

古老的制香绝活

龙日江措说,时至今日,真正的藏香制作过程仍然保持着古老的手工制作传统。在原药材的选择上,严求绿色自然。在制备的过程中更是严格依照传统的工艺流程。

加工车间里,有着9年工作经验的次江材,正在用一块光滑的圆形石头磨制藏红花,这些粉末已经磨制8个多月了。按照古法记载,藏香的原料应该百分之百是天然动植物,且大多产于高海拔,稀有而名贵的物种,如:藏红花、小杜娟、紫檀、沉香木、甘松、乳香、冰片、豆蔻、麝香、穿山甲等。还有部分矿物颜料,如珊瑚、绿松石、珍珠等。藏香原料的粉碎要用传统的石窝碾砸法,这样才能保持香味的古朴清纯。药材磨制的时间越长越好,次江材的研磨,还将持续两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磨好药材,就要将它们混入木泥中一起搓揉。工人们把混着各种香料的木泥放入由牛角特制的工具中,左手握住牛角,右手的大拇指挤压木泥,木泥就沿着牛角另一端的小孔被挤出来。柔软的木泥在他灵巧而有力的手指间变成一根根笔直的深色线条。这是一种不依赖机器的工序,是藏香保持天然绿色的古法。还有锥香和盘香,都是工人手工搓制的。问及龙日江措,这个程序为什么不用机器完成呢?龙日江措说,由于原料的限制,手工藏香的产量不可能很大,厂里工人手工制作就够用了。同样的原料,用机器能生产一根香,人工做就能生产三根,如此珍贵的原料,用机器生产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藏香制作成形之后,最后就是在阳光充足,温度适中的自然光下晾晒至干爽后包装,整个藏香就制作成功了。藏香存放的时间越长,味道越醇厚。因此厂子里加工的藏香都要存放1年以上才会出售。

香砖墙

300多年制香之家

佛香传入西藏,有记载的历史源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据说在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桑耶寺的修建过程中,由于遭到吐蕃鬼神的阻挠,白天修建的寺庙,夜间就遭到破坏。更为严重的是,各种疾病开始在藏区流行。于是,松赞干布请密宗大师莲花生来镇服鬼神。莲花生大师在桑耶地方建金刚撅坛城,并用燃香烧桑等活动制造神秘而特殊的环境氛围,降服了一切鬼神,向佛法僧三宝献了包括香供在内的供养,这才得以全面完成桑耶寺的修建工程。此为佛香出现在西藏的较早说法。

最初的“香”,主要指原始的煨桑。而真正造出藏香的是吐蕃七贤之一的吐米·桑布扎大师。桑布扎大师幼年即被松赞干布送往印度等地学习,学成归来后,除了创制藏文、翻译佛经,还发明了精巧的水磨香车,研制出第一代藏香,彼时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其后,在历代僧俗大众的传承之下,制香工艺在西藏逐步发展起来。

优格仓家族是藏区著名的制香之家,祖上世代担任当地“拉杰”(藏医)的职务。1678年,为了济世治病,优格仓的先辈们和格巴大掘藏师结成法缘,研制出独特的藏香配方。随后的300多年间,优格仓家族先祖努力精进,并完善了古法古技,使优格仓家族的藏香成为民间藏香的代表,逐渐成为雪域百姓日常朝佛及保健防疫与协助治病的用香。

出生于优格仓家族的龙日江措,幼年时开始接触藏香。龙日江措的爷爷是藏区有名的藏医,制作藏香也是爷爷经常要干的事。龙日江措从小跟着爷爷生活,看爷爷一个人完成藏香制作的全过程,种种细节铭记在心。龙日江措说:“爷爷是个很好的藏医,且虔敬信佛,他告诉我,藏香不仅供佛,也是作为藏医必备的药品,坚持做藏香,是一件供佛济世功德无量的事。”

磨制藏红花

传承藏香文化

青年时代的龙日江措曾在尼泊尔经商9年,游历了欧美、阿拉伯、印度等地,算得上阅历广博。然而,多年的异乡漂泊,他始终觉得内心有一种无法割舍的牵挂,这种牵挂来自于他出生的雪域高原,来自于童年时代爷爷传授给他的那缕圣洁的味道。

1997年,龙日江措回国。他开过酒店也搞过旅游,发现藏香成为外地游客最为青睐的旅游纪念品。而市场上,打着传统手工藏香旗号的产品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

龙日江措逐渐产生了创办一家工厂,将家族的制香技艺传承下去的想法。2002年,龙日江措和家人商量,想用优格仓家族的名号推广藏香。但是,家人担心他搞砸了家族的名声。龙日江措为自己生产的藏香取名为“优·敏芭”。“优”为优格仓家族姓氏缩写,用以代表该家族传承已久的造香技能;“优”又与西藏医圣宇妥·云旦贡布大师的姓氏相合,用以象征西藏医学所呈现的追求自然理疗、祛病强身的健康理念;同时,“优”又与汉文“优质”“优秀”等词语不谋而合,表达了注重品质的品牌精神。“敏芭”则为藏语药香的谐音。

从创立“优·敏芭”起,龙日江措就开始奔走在西藏各地,专门收集研制各地藏香秘方,有些花钱买,有些是当地人倾囊相赠,希望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承下去。经过4年的寻访与努力,2006年龙日江措的第一个“优·敏芭”藏香专卖店在拉萨大昭寺附近开业,此后,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优·敏芭”认识了真正的藏香。紧接着,在台湾、北京、成都、广州、内蒙古等地陆续有了“优·敏芭”藏香加盟专卖店。

龙日江措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没丢掉家族名声,而且在继承优格仓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搜寻到西藏各地数百种藏香制作工艺,将“优·敏芭”这个民族品牌打的更加响亮。龙日江措说:“藏香作为一个民族品牌,是藏族历辈民间艺人和藏医们集体智慧的一种文化呈现,我有责任保护它,这不仅是生意,更是呈现给世人的藏族民间文化。”

【记者手记】

“采访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怎能不了解藏香呢?”《西藏商报》的同仁对我们说,在非遗寻踪之旅西藏站的采访过程中,《西藏商报》给与我们大力支持。与龙日江措熟悉的《西藏商报》记者史卫静将我们带到了龙日江措制作藏香的生产基地,于是我们有机会见识了全手工制作藏香的独特过程和藏香的历史文化。藏香是西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古老的藏传佛教文化中的瑰宝。因为配方的神秘、制作手法独特,藏香一直带着神秘的色彩。1000多年沧海桑田,藏族人民始终没有改变使用藏香的初衷,藏香制作工艺与意义始终保留着它的原生态。龙日江措所做的事情,就是将藏香和他承载的文化,传播向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