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风光】巴润哈岱的榆树

魅力霍林河 2016-05-19 11:12:00

原标题:【北国风光】巴润哈岱的榆树

村庄的灵魂是什么?

个人认为是树。所以穿行在巴润哈岱时,我的视线一直没离开树。

柳树杨树就不说了,太寻常了。油松也不说了,近几年准格尔的沟壑种满了它们,假以时日,就是亮丽风景线。到那时,松柏飘香,郁郁葱葱的景象是很不在话下的。

还有榆树。

榆树是我喜欢的树种之一,喜欢它不仅仅因为贫瘠年代被喂养过肠胃,还因为它不像杨树柳树那样总被人修剪,保有最自然状态的身姿,那身姿有苍劲伟岸的一面,也有葱翠优雅的一面。就算寒冬季节,树叶落尽,枝桠凌乱,也有一种错落的美。虽然榆树是阳性树种,在干瘠之地也可以生长,但是因其市场经济价值,近些年好多的老榆树已经不见了。

巴润哈岱是蒙古语,巴润意为西,哈岱意为岩石,以境内的西哈岱沟取名。虽说是岩石沟,可是沟里怎么会没有树呢。起先的视线里全是油松和杨柳,上一道坡再拐几个弯后,榆树就出现了。这是我所喜爱的乡村,不是一眼看去就可以看到底的那种格式,心中就平添许多欣喜。

在巴润哈岱,我看到榆树守护在村庄旁,也站立在高高的坡上。走近一棵树,在树下仰头看,榆树已经结了褐红色的花蕾。

有人提议在这里见一些老劳模或老党员之类的村民,而我想见的是最纯粹的农民,还埋首于地里刨食的那种,那么就随遇吧。结果是,这两类都见到了。

老党员张保70岁,养羊喂猪外,种地十七亩,善言谈。关心政府当下的农民政策,也能把主席总理的讲话说得头头是道。“农村,没赖的,凡是切身的都改善了。”他说这样的话的时候,并没引起我注意。但是随后在一边听他们一起拉家常,说到农村,说到当下,他的一些话语勾起了我的兴致。在他看来,农民就得种地惜地。只有土地才是农民的根本,十个全覆盖,解决了居住等问题,接下来就是扶植农民提高收入了。政府有精准扶贫的思路,就是进步。“归根结底,还得下功夫,解决吃饭问题。”他说。

说起前些年为了买树苗或征地,许多农民在非常好的耕地上种稠密的杏树,他有一些心疼,“那么好的耕地种了树苗,地坏掉了。”赶忙问难道不可恢复了吗,还好,还不是彻底坏掉,可以恢复。

敖宝梁的刘姓村民是去年的精准扶贫户。我们去的时候男人不在家,只有妻子一个人。房舍是这次修整过的,政府补了一部分钱,余下的部分由村里补贴。我是个没有能力启发别人说点什么的那类人,我们的沟通并不畅通,为一问一答式。对此,女人自己给出的理由是读得书少,说不了话。而我自己的感觉是我没有把握住那个触点。一旁有个看上去很精巴女人凑过来,磨着村干部,想要一些补贴。村干部有一些不耐,但是竭力忍着,让人感叹乡村的淳朴不曾因为时间而改变,却在因为金钱而改变着。

后悄悄问村干部,帮扶的这户懒惰吗,回答是不,勤快着呢,就是只会埋头种地那种。

午饭是炖羊肉和米饭。菜式简单,谈话却浓郁纷繁。陪同我们的村干部是个慢悠悠的言语不多的人,可是说起乡村以及乡村的风物来,头头是道,有情有趣。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基层干部。基层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也是现实的,得随时进入工作状态中,其实是很辛苦的,可我没有听到他们的抱怨。

其实无论是党员张保还是未曾谋面的刘姓帮扶户,或者,那些还生活在村子里的基层干部们,都是乡土中国基础扎实的分子,他们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有自己处置人事物的一套方式,他们会有疑惑或游离,但从不曾偏离土地。乡村就是靠着这些人,有了一程程的推进。

就像是榆树,在遭遇到的所有土地上都能扎下根来,并且在自身的慢慢成长中,荫庇脚下的一方水土。而农人们并非对于土地没有情感。农人在地上有产业,有收获,才会愿意守着土地。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

所以覆盖,并不是以新代旧,也不仅仅是道路硬化街巷整洁村路通连那么简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路,任重道远。

这么广阔的天地,我相信会大有作为,也相信,他们会为美丽中国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看屋子里几个人聊得火热,就悄悄出门来,一个人在中午的村庄四处乱走。路面上一个小四轮拉着满满一车玉米秸秆归来,突突的声音里一只狗狗迎出来,摇着尾巴,欢天喜地的样子。另外的一个院子里,出来一个女人,准备去往哪里,看见我就很注意地看,看半天一扭身,腰肢婀娜的拐个弯,不见了。

乡村的炖羊肉,温暖着肠胃,也温暖着一颗探究的心。抬头,蓝的天映衬着黑的树干白的枝条,间或还有鸟巢在其中。掏出手机来,拍下视线里一棵又一棵树。 那是榆树,有舒展交错的美。(孙改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