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风光·文艺评论】让躺在博物馆的历史活起来

魅力霍林河 2016-06-03 09:17:00

原标题:【北国风光·文艺评论】让躺在博物馆的历史活起来

又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刚刚过去。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如何重焕生机,成为当下文博界绕不开的话题。

强化博物馆文化的亲和力、人文精神,要在文化亲民上下功夫。博物馆是神圣的文化殿堂,也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提升公众文明素养的“第二课堂”。如果把藏品当作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因此,各级文化部门、博物馆管理者,在强化收藏、研究功效的同时,更要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和惠民功能。努力挖掘和拓展其传播文化、教育民众的公共责任。就像故宫的做法,处处考虑到社会和现代人的时尚化需要,发挥好人文效应、人本效应,用温情和善解人意的眼光打量和满足公众的文化需要,让博物馆成为真正的精神家园、文化殿堂。 要激活“文创”精神,搭建更为形象、动感的文化传播通道。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总有太多的“高大上”,庄严肃穆,难以亲近,再加上不少文物和古董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公众理解起来总有难度,有晦涩感。所以,要注重创新、引入现代理念,让庄严的博物馆充满现代化色彩,让枯燥的展览充满趣味与活力,让不会说话的藏品和公众达成亲密连接。在展览方式、推荐方式等方面善用新创意,用群众喜闻乐见、便于理解的方式来推介,用形象化的群众语言、时尚化的方式来推介。让躺着的历史“活”起来,让深奥的科学“动”起来,让博物馆和现代生活亲密融合。(耿银平)

《内蒙古日报》2016年6月3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