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开学季,成长的烦恼不少……

魅力霍林河 2016-09-02 09:25:00

原标题:又到开学季,成长的烦恼不少……

9月份,呼和浩特市中小学生又迎来了新学期和开学第一课。可对不少家长来说,新学期也面临着一些新的烦恼。“开学后,孩子的教育怎么安排?从哪方面入手?小饭桌吃饭饮食健康吗?如何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成长的环境?”……

据一项调查显示,有超九成父母担心孩子的成长教育。家庭教育怎么做、健康如何保障、安全教育谁来引导……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让家长操碎了心,也让不少家长的焦虑与日俱增。如何让孩子有一个安全健康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成了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

为此,记者走访部分家长、老师及教育专家,对儿童成长阶段存在的教育、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予以了调查。

家庭教育,缺失了什么?

市民张雨佳的儿子开学就上二年级了。可让张雨佳“头疼”的是孩子上一年级时的表现。“我现在其实挺后悔的,当时由于工作忙,孩子从生下来就让公公、婆婆带着,上学时才接回我们身边,结果孩子被惯得不成样儿。”张雨佳说,接回身边后,自己才发现儿子特别任性,性格也很烈,“出了校门就往超市跑,进了超市见什么要什么,如果不买,便躺在地上不起来,特别没规矩。”

玉泉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李滨对此深有感触。李滨告诉记者,其实,在孩子中,很容易看出哪些是由爷爷奶奶带的,这些孩子在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方面与其他同学差别很大。李滨认为,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祖孙之间年龄相差大,‘代沟’明显,心灵沟通困难大,加上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溺爱,要么放纵,使得教育畸形化。”李滨说。

“当今社会,成千上万的家庭普遍存在着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很多家长根本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殊不知,家庭教育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有近40年教龄的退休教师刘致华对此不无感慨。

“长大后,是上清华好还是上北大好呢?”这是好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常问的一句话。“这句话折射出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的一种理念:成功就是上名校。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定的目标,便是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大学。”刘致华对此深感忧虑。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树不修不成材等教育观点仍然广泛流行在家长中间,导致很多家长只看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孩子成长规律和发展特点。”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邢利娅认为,家长不能对孩子实行“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否则会使孩子沦为“流水线”上的产品。

另外,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比较恐慌,担心自己辅导不了,便想办法让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在呼和浩特市一所学校任教的张雨莎认为,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分析原因,了解孩子究竟是缺少知识,还是缺少良好的学习方法。“选择课外班时,要在不产生孩子逆反情绪的情况下,对症下药,缺知识补知识,缺方法补方法。目前各种补习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质量不高的补习班让家长和学生误入陷阱,耽误时间、损失钱财。”张雨莎表示。

“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不要比较。”刘致华坦言,跟风主要是家长间攀比的结果。家长的这种心理也使孩子在学习压力之外,又多了一重心理负担,“面对火爆的各种课外补习市场,好多学生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的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就会猛地拔高。”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在跟风式和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下,尽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仍可以给孩子提供很多发展平台,满足很多物质需求,但孩子快乐的童年却被打了折扣。一直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邢利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童年不快乐的孩子身上背负的巨大压力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潜能的发展在儿童时期就被限制。更可怕的是,在学习压力的重压下,一些孩子不仅学习没变好,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丧失了,严重的还会毁了孩子将来的生活。”

健康隐忧,忽视了什么?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面对眼花缭乱的儿童食品,好多孩子成了“零食宝宝”。此外,随着网络的日益普遍,以及一些有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外部环境的存在,均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如何给儿童一个绝对安全的世界?这也成为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新焦点。

每天都会到学校门口接孩子的家长李思琪告诉记者,她每天接送孩子时,都会看到学校周边的一些小商店的生意很火爆,大部分顾客都是学校学生。李思琪说,这些商店销售的大都是一些膨化食品,许多学生明知吃了对身体不好,但还是喜欢吃,因此,一些商家也抓住孩子的心理,吸引了很多孩子购买,有的孩子甚至形成了习惯。

“垃圾零食的‘畅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意识淡薄所致。”张雨莎认为。

对此,内蒙古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李自如也呼吁,要重视垃圾零食泛滥问题,尤其要关注孩子的食品安全,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现在的孩子心理也很脆弱,老师管起来轻不得更重不得。”张雨莎直言,“孩子的健康不仅是饮食方面,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张雨莎认为,当下心理教育缺失已成为孩子背后的“伤痛”。

邢利娅也表示,许多家长和老师容易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相对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等。现在的小孩都很聪明,他们虽无法用语言来很好的表达,但可以从行为、表情上表达出来。因此,要想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就要学会和孩子沟通。“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忙,缺乏与孩子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这种情感欠缺,也会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邢利娅指出,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等,也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孩子的童年,就是玩,就是快乐”。呼和浩特市一家知名教育连锁机构负责人朱逸娜也认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快乐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安全感,这对建立完善的人格品质具有很好的帮助。这就需要成年人为未成年人创设多彩的舞台,并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给孩子自由,放下你的一切“控制”。

“每个人的成长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成年人只能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李滨认为,一个健全的心态,对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要。

“我们需要的教育应该是尊重生命,关注生命的健康教育。”对此,张雨莎也坦言,学校也应从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评价等方面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结合学科内容有机地融合生命教育内容,让课堂关注生命的气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阳光,“希望每个孩子毕业后,无论成绩如何,都是自信、乐观、坚强的!”

“因为教育是生态化农业,而非现代化工业。”刘致华坦言,教育需要慢工细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孩子,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引领不仅要有爱心、责任心,还要有耐心和细心。

安全成长,最需要什么?

“法律应该对孩子给予更多的保障,规定多大的孩子独自不能留在家里,用法律的手段来制约家长。”内蒙古诚安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家毅认为,现有法律对成人的保护比较健全,但对孩子的保护相对比较空白,“让制度为孩子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杨伊生则认为,应整合学校、社区和家庭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生命教育,不断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智慧。“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把中小学安全教育切实纳入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议程。根据年龄特点编写安全教育教材,并把安全教育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课程管理中。通过教育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护、自救、防灾、逃生能力,避免生命受到伤害。”杨伊生说。

近几年,随着消息来源的多元化,无论是在周边朋友圈讨论还是上网浏览新闻,关于儿童安全的负面新闻数不胜数。由此,孩子的安全问题也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究竟如何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成长的环境?

西西今年12岁,是呼和浩特市某小学学生,成绩优秀,家教颇严。进入六年级后,懵懂的他开始有点叛逆,因为父母给他定的规矩、传输给他的理念,与他所认识的世界逐步有了出入,他便经常与父母发生争论。其实,孩子的父母同样内心纠结,因为他们信奉并努力传教给孩子的价值观、道德观,经常会在社会现实面前碰壁,让他们很难自圆其说,“在学校,老师教育我们不要闯红灯,但我们的家长有时为了赶时间,经常闯红灯,他们说,因为大家都这么做……”

“成年人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在呼和浩特市一所小学任教的李老师对此深感忧虑,“现在的孩子通过学校的安全教育,安全意识要比部分成年人强。碰上红灯时,孩子会自觉停下来等,而家长则会在车流量少时拉着孩子跑过去,这种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跟着家长学,这样会对孩子造成很大危害,使孩子的安全存在隐患。”

采访中不少老师都坦言,现在的家长在孩子安全上很重视,但日常生活中安全意识却很差。“一个孩子的安全不仅仅是学校安全,还有家庭安全和社会安全。现在学校对学生的安全问题很重视,考虑得很细也很完善,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演练,通过安全教育学习安全知识,同时公安部门在各校门口设有警哨,所以真正的安全隐患是在校外。”一位在呼和浩特市某小学负责安全的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好多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抱有侥幸心理,总认为安全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这样其实对孩子很不负责,有些孩子看起来很自立,但应对突发事件和事物的辨别能力却很差。

“不仅家长要尽好自己的监管责任,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邢利娅认为,儿童的安全教育要落在平时。“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家长应该留意孩子的心理变化,注意孩子的生活环境,现在的孩子信息途径很广,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提高孩子的辨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安全教育需要时刻关注。”邢利娅说。

一份全国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多数孩子安全意识淡薄,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缺少应有的防范知识,不知

教育理念,最该改变什么?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现在信息如此发达,社会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即使家庭教育方法再好,如果孩子看到的现实是那么迥异,那他该相信父母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呢?”采访中,女儿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在呼和浩特市某部门任职的公务员张元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教育孩子如同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得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刘致华比喻说,当今社会,成千上万的家庭普遍存在着教育缺失的问题,很多家长根本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然而殊不知,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

“教育孩子,仅有爱是不够的,只有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的未来。”张雨莎也表示,孩子们在学校只能学到一些课本上的知识、结交到一些朋友,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模仿性很强,家长的行为很容易成为孩子的标榜。

“‘棍棒教育’已经无法适应这个时代孩子的成长。”刘致华表示。采访中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家长都会给孩子立下一堆家规,不允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许去同学家串门、无条件服从家长的一切要求,必须参加奥数、英语,最少上两门以上兴趣爱好课……在功利化追求的驱使下,不少孩子被逼无奈,沿着父母们为其选择的道路狂奔。

“父母之教,乃是教育之根本。先入者为主,根本培养好了,枝叶自然随着好,这是教养兼施之道。”刘致华告诉记者,他遇到过无数所谓的“问题学生”,追究根源,都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因此,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现在好多家长都是重严管而非重教育。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当下,缺什么补什么,也成为一些学校的“逻辑”。刘致华认为,如果生涯教育、生命教育等一股脑儿全上,反而是给学校“增负”了,“因此,如何把生命教育融合到学校、家庭教育观中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那么,家长又为何会如此焦虑呢?其根源在哪儿呢?刘致华坦言,在发展教育过程中,对均衡发展重视不够,一些所谓的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的出现,就是典型的代表。也因此导致了家长们会有“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

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其实,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教育主管部门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小学划片、小升初电脑派位、初中升高中实行分招政策……一系列的措施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给孩子一点自由生长的空间,用平常心去对待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刘致华认为,这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家长们心中的焦虑,也才能让孩子有勇气、有信心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本报记者刘军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