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遗体器官捐献者:让生命与精神延续

魅力霍林河 2017-04-05 09:14:00

原标题:清明追思遗体器官捐献者:让生命与精神延续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却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生命的价值 清明追思遗体器官捐献者:

今年清明节,记者将目光投向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缅怀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无私爱心。

截至去年年底,我区已登记遗体捐献志愿者1311人,实现捐献遗体132例,其中眼角膜58例;登记器官捐献志愿者445人,实现24例。

捐献典型逐年增多——

爱,在延续,没有终点

“医学发展需要人体标本做研究,人死后,无法再为国家贡献力量,但我还有身体,是党和人民养育了我,我要把最后的身体献给国家。”这是呼市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阿尔斯楞老人生前说过的话,2016年9月5日,87岁的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遵照生前遗愿,家人将老人遗体无偿捐献给医疗事业。

“活着为革命,死了为人民!他的善举非常好地诠释了这10个字。”昨日,回忆起老朋友,呼市遗体器官捐献发起人张普照如是说。

一贯支持遗体捐献事业的退休老教师吴乾初,在3年前完成了心愿——在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吴乾初的遗体实现了无偿捐献。至此,吴乾初一家有5人先后进行了遗体无偿捐献,如今,吴乾初和家人的博爱、奉献精神,也深深影响着身边人和志愿者。

“老伴1951年大学毕业后支边到了内蒙古,他将一生献给教育事业,把遗体捐献给医学科研事业,这也是他为国家做出的最后贡献。”吴乾初的妻子宋芳琪同样是遗体捐献志愿者,她朴素的言语道出了全家人的心声。

郝建华是包头市达茂旗退休工人,她和丈夫陈大宾都是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并在逝世后捐献了各自的遗体和眼角膜。如今,夫妻俩捐献的眼角膜已让眼疾患者重见光明。在志愿者队伍中,像他们一样,夫妻或一家人志愿捐献遗体器官也在逐年增多。

对于呼和浩特市的遗体器官捐献事业,80岁的张普照已为这项事业奔走宣传了30个年头。受他影响,他的儿子、儿媳、二女儿、大女婿也都成为遗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

清明时节寄托哀思——

爱,在心里,没有忘却

3月31日,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在古林人文纪念园“捐献遗体纪念碑及主题广场”举行追思仪式,捐献者家属、志愿者、遗体接收单位代表和红十字会工作者为遗体器官捐献者集体默哀,并献上一束鲜花,表达对逝者的奠念和哀思。

“老伴刚去世那几个月,也有亲人、朋友对捐献遗体表示不解,我始终尊重老伴的遗愿,这也是对他最好的怀念。”85岁尚珍告诉记者,老伴阿尔斯楞生前不遗余力地宣传这项事业,作为妻子,她不后悔做这个决定。“心里想他的时候,就可以来纪念碑这里念叨念叨,希望他在天之灵能够听到。”

清明节之际,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王先生和妻子更加想念去世的儿子瑄瑄。

2014年9月,瑄瑄总是气喘,消化不好,王先生带儿子到医院检查。几经周折,1岁半的瑄瑄被诊断为肺动脉高压。随后的几个月间,王先生和家人带着瑄瑄多次到北京看病,可得到的仍是最坏的消息——孩子基本没有治愈的可能性,只能保守治疗,尽量减轻孩子的痛苦。

接受了瑄瑄不治的结果,王先生开始考虑孩子的身后事。也在此时,他说服家人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捐出孩子的器官和遗体。“这样孩子也不白来这世间一趟。”王先生想,如果能给同样深陷病痛折磨的家庭带来希望,也是瑄瑄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和升华。

张普照回忆,2015年2月份,王先生来到他的诊所交遗体捐献、器官申请登记表,王先生手里攥着的表格上,贴着儿子瑄瑄的一寸照片。照片上的瑄瑄,一双大眼睛,笑起来露出一排小牙,这也是瑄瑄人生中第一张一寸照片——贴在《呼和浩特市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上。

遗体捐献纪念馆正在扩建——

爱,有尊严,没有遗憾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2011年7月,经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家卫生部批准,内蒙古列入第二批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省(区)。各级红十字会、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密切协作,按先试点、后铺开、先构架、后完善的工作思路,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全区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

2012年1月末,包头市一名不幸遭遇车祸的女子捐献的肝脏和两个肾脏由三家医院实施了器官移植,这是内蒙古自2011年7月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的首例器官捐献。

如今,随着人体器官捐献与分配更加公开和透明,以及社会各界大力宣传,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记者从自治区红十字会获悉,截至2016年年底,我区已登记遗体捐献志愿者1311人,实现捐献遗体132例,其中眼角膜58例;登记器官捐献志愿者445人,实现24例。

“内蒙古遗体器官捐献工作起步较晚,但通过多年来大力宣传倡导,越来越多的人在用自己的身体延续他人的生命。”据自治区红十字会负责遗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的杨文泉处长介绍,遗体器官捐献近年来在逐渐增加,我区在不断健全完善人体器官捐献工作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动员登记工作,推动器官捐献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据了解,作为我区遗体捐献工作的先行和试点地区,呼和浩特市目前已有435位志愿者在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登记、报名,填写申请登记表,有53位志愿者实现生前夙愿。其中37位志愿者实现遗体捐献,9位实现角膜捐献,3位同时实现遗体和角膜捐献,4位实现器官捐献,为医学教学、科研、眼组织捐献、器官移植做出了积极贡献。

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会长鲁剑钧表示,呼和浩特市首座器官捐献纪念碑及主题广场2008年建成,并连续10年举办纪念活动,同时成立呼市第一家“红十字遗体捐献纪念馆”。目前,纪念馆正在扩建,由原来50平方米扩大到200平方米,为开展遗体捐献提供活动场所,也成为呼市乃至自治区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的重要宣教基地。

鲁剑钧说,遗体器官捐献是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奉献行为,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和科学性,需要广大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和奉献,更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呼市红十字会将按照相关规定,为志愿者做好服务,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形成在全社会倡导并积极践行捐献遗体器官角膜的新风尚。(记者吴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