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迈进种植能源新时代

魅力霍林河 1970-01-01 08:00:20

原标题:赤峰:迈进种植能源新时代

 【核心提示】在农村,农民打开沼气就做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可在城郊能不能建一个大型的沼气工厂,再把沼气提纯成天然气,接入市民的厨房、加入燃气汽车?如今,这个大胆的设想已在赤峰市变成了现实。过去,农民田里焚烧的玉米秸秆,经过工厂发酵、提纯,就生产出天然气。这种可持续的再生能源,让人们摆脱了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迈进了种植能源的新时代。

生物燃气项目迎来大批参观学习生产工艺的客人 王学武 摄

这几天,阿鲁科尔沁旗双胜镇双胜村农民赵益杰家,成了附近村庄乡亲们参观的热点。在他家的厨房里,入户的生物质天然气管道一分为二:一条接入灶具,一条接入壁挂式燃气锅炉。“这种管道天然气能炒菜做饭,还能取暖洗澡,火冲、劲儿大,不燎锅,比柴火、煤、煤气罐、沼气都好用!”赵益杰算了一笔账:同是花100元钱,买一罐液化石油气,家里两口人只能用2个月,而买生物燃气却能使用3个月。

双胜村农民做饭用上了生物天然气 王学武 摄

赵益杰家用的生物质天然气,来自20公里之外的赤峰元易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天山分公司,而企业生产天然气的主要原材料,就是农民田里的玉米秸秆。赤峰市现有耕地2000多万亩,年产秸秆650至700万吨。近年来,市里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在全区率先发展秸秆天然气产业。市里通过培育龙头企业,让商品化的生物质天然气走进城乡百姓家中。

在阿鲁科尔沁旗新能源产业园区,生物质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已成功运行了4年,而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安装设备,预计将在9月份投产。整个项目建成后,沼气的日产能力将由原来的2万立方米提高到6万立方米,这些沼气可提纯制取生物天然气3万立方米,能满足阿旗30万城乡居民生活用气和400辆出租车加气,同时还能为宾馆、机场和部分工矿企业提供用气。

双胜村分布式能源站的员工正检查减压供气设备 王学武 摄

在元易公司天山分公司的生产区,来自周边的玉米秸秆,经过粉碎、加药处理后,进入4个5000立方米的发酵罐,经35摄氏度的恒温发酵后,所产的沼气输入2个2500立方米的储气罐。罐里的气体再经过提纯后变成天然气,通过17.9公里中压管道和22公里的庭院管道,输入到县城的每个小区。厂内还设有燃气压缩站,它能将天然气压缩到原来体积的250分之一大小,压缩后的燃气再经过撬车送到周边的镇村和汽车燃气加气站。工厂每天生产的1万立方米天然气,4000立方米用于城乡居民用气,4000立方米用于出租车加气,2000立方米外运赤峰市区,以弥补中心城区气源的不足。

秸秆变沼气,这是生物发酵技术的重大突破。元易公司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研发出了最先进的秸秆处理、发酵和沼气提纯技术。每吨秸秆能产沼气420立方米以上,能产高纯度燃气210立方米以上。秸秆制天然气项目的背后,有经济账也有环保账:项目全部建成后一年能消纳玉米秸秆5.6万吨,如果这些秸秆任由农民在地里焚烧,其产生的雾霾及大气污染需要花费1600万元来治理。而用秸秆制天然气,农民每亩光卖秸秆就能增收300多元,1公斤秸秆最低能产0.2立方米燃气,就能创造1元钱的价值,而项目所产的沼渣和沼液,每年又能做成5万吨的肥料。

燃气提纯车间工人正在开启阀门 王学武 摄

“生物质天然气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赤峰市农业环保能源站站长赵春祥介绍,赤峰市城关镇人口约150万人,燃气汽车已经发展到1.5万辆,工业企业600多家,年需天然气达7.2亿立方米。目前,全市12个旗县中已有4个旗县开工建设了生物质天然气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生物质天然气日产量将达到18万立方米,能满足2万多城乡居民生活用气。按照“气化赤峰”的战略发展目标,赤峰市将利用10年的时间投资270亿元,大力实施生物天然气项目。在原料充足、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建设日产1万立方米的生物天然气厂80座,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生物制天然气的需求。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徐永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