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魅力霍林河 2015-07-10 09:33:00

原标题:新形势下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新形势下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过渡和转换,以及市场对传统能源需求逐步下降,全区经济发展的内涵和条件已经发生诸多重大转变。新形势下,需要我们认清发展环境新变化,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找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趋利避害,赢得发展主动权,推动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认清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随着国家潜在增长率下降,曾经支撑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传统要素供求关系发生重大转变。单纯依靠传统能源产业支撑、资本大规模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成“过去时”,而且,内蒙古资源、环境已难以承受以能源高消费为特点的粗放型高增长,全区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将成必然趋势,这是30多年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体现。

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从供给侧看,产业结构加快升级。2014年,全区第二产业比重比2010年下降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3.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升级特征开始显露。从需求侧看,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呈上升趋势。未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投资将由前期的高速增长转变为合理适度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逐步提高。

经济发展进入“四化”融合发展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时期,内蒙古“四化”融合发展将进入新阶段。首先体现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当前及下一阶段,我区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不减,迫切需要发挥和利用信息技术作用,丰富工业化内涵,转变工业发展模式。其次表现为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我区已经进入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滞后工业化,还有很大发展潜力。最后体现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未来5年内,内蒙古城镇化率预计保持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速,将为城乡结构转换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

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时期。2012年,我区已进入人均GDP 1万美元的中等收入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进入人均GDP 1万美元发展阶段后,土地、劳动力等一般性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由要素投入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二、抓准五大动力源,力促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动力一源自“五大基地”建设的优化升级。要求我们立足“五大产业基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及下一阶段,基于已有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内蒙古既要关注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更要注重内生动力机制的再造,既要重视总量规模的扩张,更要注重结构内涵的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围绕“五大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一产做精、二产做优、三产做大,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发展的协调互融性,着力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加快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和内核。

围绕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重点在“清洁”和“输出”上做文章,搞好资源转化和综合立体清洁能源输出通道建设。

围绕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以“示范带动”和“有序推进”为着力点,进一步强化产业升级示范和产业链后续延伸,通过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增强煤炭转化效率,有效挖掘煤炭产业增值潜力,进一步巩固提升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力。

围绕建设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突出“新型”和“现代”,推动有色产品向终端化、装备制造向高端化延伸发展,逐步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和消耗,增强全区经济发展后劲。

围绕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重点在“绿色、安全和品牌”上下功夫,通过深入挖掘优质肉羊带、黄金奶源带、马铃薯黄金带、玉米黄金带以及优质林下产业带等优势产业带资源转化增值潜力,以“绿色”创建品牌、凸显优势;以“生产”夯实基础、推行标准;以“加工”做强龙头、延长链条;以“输出”扩大市场、提高比重;以“基地”做大规模、增加效益,培育形成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现代高效农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体系。

围绕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突出“草原文化和北疆特色”,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让文化之魂赋予旅游产业发展的每个环节,形成文化旅游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局面,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动力二源自内需主引擎的不断加力。要求我们立足扩大内需,充分挖掘投资新的增长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形成支撑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新常态下继续发挥投资的引领作用,关键在于挖掘投资新的增长空间。对我区而言,民生性、公共消费型基础设施建设,已有产能的优化升级,教育、文化、健康、旅游等消费领域以及生态环保建设投资都具备较大增长潜力。

围绕民生性、公共消费型基础建设领域,重点加快高铁、地铁、城市基础建设、防灾抗灾能力、农村牧区垃圾和水处理、空气质量改善、公共保障性住房建设等等。

围绕已有产能的优化升级领域,重点在提高煤炭、稀土、有色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精深加工度,促进产业向高端、产品向终端发展方向加大投入。

围绕提升居民消费层次领域,城市重点以汽车、住房、电子科技等适销对路产品为切入点,同时拓展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消费空间;农村牧区还需努力培植家电等仍居广阔空间市场的传统消费产品,引导企业设计和生产适合农牧民消费特点、适应农村牧区消费环境和条件的产品,引导流通企业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村牧区的流通和售后服务网络的投入。

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领域,重点发展包括废水处理、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大气污染控制、噪声控制等设备和技术、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环保科学技术研究和实验室设备、环境事故处理和用于自然保护以及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设备和技术等。

消费方面,关键在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对我区而言,家政服务、网络消费、文化体育、健康消费和特色消费将开拓出我区消费增长的巨大空间。

围绕老人服务、健康服务、社区照料三大消费领域,大力发展家政服务消费。构建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健康护理服务业,增加病患陪护服务供给,培养病人看护、咨询等服务人员。发展社区生活照料服务,重点发展日托、上门照料等服务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家庭采取住家护理的方式。

围绕消费行为现代化、快捷化需求,加快发展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网络消费,大力培育和发展信息消费;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强化终端产品研发和基础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智慧城市、两化融合、教育信息化等重点工程建设。

围绕中高收入群体消费需求,增加高档产品、创新商品和投资品的供给。鼓励中高收入群体住房和汽车消费,使高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尽快转化有效购买力。

围绕消费发展新趋势,努力扩大休闲娱乐消费。开发乡村休闲资源、培育区域特色休闲产品,形成门类齐全、兼顾各不同消费群体的休闲产品体系。充分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参与旅游休闲活动的积极性。

围绕健康生活理念不断深化所产生的消费需求,积极发展健康消费。设立体检保健机构,把服务对象从病人扩大到亚健康和健康人群。加快医疗、保健器材、保健食品、保健药品等产业发展。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康复诊疗师等从业人员队伍。

动力三源自城乡统筹的持续推进。要求我们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激活经济内生动力,打造经济持续发展新引擎。

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2000—2014年,内蒙古城镇化率由42.2%上升到59.5%,但与发达地区比,内蒙古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市功能不足、城镇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较突出。为此,下一阶段,按照新型城镇化推进要求,我区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全区城镇化水平上台阶,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拓展投资空间。一是拓宽交通运输通道、旧城区改造、城市轨道、供排水和垃圾处理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空间。二是提高体育文化、卫生医疗、休闲娱乐、网络通讯等公共服务性投资。三是加大装备制造、现代农畜产品加工、住宿餐饮、商业服务等产业投资。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一是强化信息、物流等居民消费基础设施及餐饮、商贸、金融、健康、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二是释放城乡居民在居住、交通、通讯、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需求。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城镇化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以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也能够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且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的转变,将促进服务业向现代金融、物联网、休闲旅游、创意设计等高端服务业拓宽。另外,围绕城镇化和工业化互动互融,将有助于加快中央商务区、文化产业园区、科技创业园区、软件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和产品交易市场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形成服务业发展动力源。

动力四源自创新驱动力的不断增强。要求我们强化创新驱动,以技术、质量、效率为内涵,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向创新要动力,关键是要谋划好创新的方向,明确创新的关键领域。下一阶段,内蒙古要以产业发展为平台,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统筹抓好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及生产组织方式创新,以创新驱动调结构、促转型,走符合内蒙古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内蒙古在更高起点上的新发展。

把调结构促转型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创新夯实产业支撑力。一是以技术创新为传统产业强筋健骨。围绕“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强科技要素与煤炭、冶金、化工等特色产业的紧密结合。二是以技术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围绕生物技术和民族医药、生态环境、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加快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促进创新成果迅速产业化。三是以技术创新为现代服务业添活力。顺应全球化、互联网和新技术潮流,大力培育现代物流、技术研发、信息、创意设计、电子商务、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业态,激活技术、资本、人才等关键创新要素,拓展新经济平台。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发展的核心作用,向发展方式转变要动力。一是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把循环经济作为创新驱动的重要内容,重点围绕新能源研发、节能环保、资源高效利用、煤炭清洁利用及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实施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工程,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二是以科技创新推动节能减排,努力走出一条能耗排放做“减法”、经济发展做“加法”的新路子,促进资源能源集聚集约利用。

动力五源自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要求我们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大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内蒙古发展提供体制和外源性动力。

当前我区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期,内蒙古要在进一步深化和巩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同时,全面推进和落实财税金融、户籍制度、要素市场化和农村牧区等重点领域改革,努力实现改革的重大突破。此外,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深化对俄蒙开放合作等新的对外开放平台的有利时机,加快提升内蒙古对外开放水平。

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一是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制定并推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二是稳步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使资源配置向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转换。三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四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产品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五是完善科技体制、养老保险、住房制度等领域改革。六是全面做好改革试点工作。

扩大对外开放,充分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一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融入周边区域发展。二是在资源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背景下,加快建立健全内蒙古产业、基础设施等合作共商共建共享机制。三是以对外开放助推“五大基地”建设,提升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四是依托自治区云计算产业优势,在面向全国提供商业化服务的同时,积极开拓俄罗斯、蒙古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及沿线国家市场,探索打造“信息丝绸之路”。五是推进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通过进一步加强与俄蒙及沿线国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文化、旅游、生态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扩大我区对外开放的软实力影响。

(执笔人:杨臣华、付东梅、刘军田晓明、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