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元上都文化专家徐进昌

内蒙古晨报 2017-05-23 00:00:00

原标题:专访元上都文化专家徐进昌

res01_attpic_brief.jpg

◆徐进昌

◇全媒体实习记者 李向楠 司春雪

元上都文化指的是以元代上都为标识的历史文化,它凝聚了13、14世纪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和主流部分,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融会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弥足珍贵的阶段,是中华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都文化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蒙古族文化高度发展,吸纳多种文化的有益成分,达到历史性的高度。上都文化显著的游牧文化特点和开放性、多元性,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和后续发展的广阔前景。作为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锡林郭勒盟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元上都文化到底有什么特点呢?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元上都文化研究专家徐进昌老师。

对话徐进昌

记者: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元上都吗?

徐进昌:想要了解元上都文化,首先要了解元上都在历史中的重要位置和特点。元上都地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20公里的滦河之畔。可以说,在中国古代都城中,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仅有着清楚明确的建年,而且和当时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1256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古第四位大汗蒙哥命令他的弟弟忽必烈在此驻帐,意欲将此城作为征服中原的根据地。但忽必烈另有打算,他于1256年开始修建起一座城市,称“开平府”。这座新的草原之城融合了中原汉地王朝都城的形制,显示出未来元世祖的政治抱负。1259年蒙哥暴亡之时,这里已然是宫殿林立、墙垣环绕的新城。对于成吉思汗所开创的这个草原帝国来说,城市明显格格不入,而前者正是忽必烈的幼弟、留守漠北(今蒙古国境内)的阿里不哥竭力维护的。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自行宣布即位,之后和阿里不哥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汗位争夺。1263年,他终于肃清政敌,巩固了作为蒙古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同年,他将开平府升为都城,定名上都。忽必烈的理想是做中原的皇帝,在筑有城垣的国都里施行统治。所以第二年,他又颁布法令,把之前的蒙古国都由哈剌和林迁至250公里以南的华北。1272年,忽必烈把新的国都定名为“大都”,今天的北京就建立在元大都的遗址之上。上都则作为帝国的“夏都”,成为蒙元历代皇帝们避暑和处理政务之所。

上都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设计和规划者明确可知。此人名叫刘秉忠,中原名士,早在1250年就已投身忽必烈幕府,在上都,刘是忽必烈的近臣,为其经营中原出谋划策,以后又随驾去往大都。元代早期的逐步汉化中,刘秉忠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实际上,元大都也是他奉忽必烈之命进行规划和设计的。

记者:元上都文化有什么特点?

徐进昌:元上都文化由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共同组成,还融合了西方文明,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元上都在英语中的词语是“Xanadu”,意为魔幻花园。1816年,柯勒律治发表诗作《忽必烈汗》,从此奠定“Xanadu”在西方文学上的象征意义。

1333年7月,元明宗之子妥懽帖睦儿在上都即帝位,他就是周伯琦于1352年伴驾而来的元顺帝。而此时元朝已呈现出分崩离析的迹象,农民起义此起彼伏。1368年,在明军的进攻中,大都失陷,元顺帝撤退到上都,但上都自1358年即遭红巾军数次攻陷焚掠,宫阙尽废,此时元顺帝只得驻居营帐,次年继续北逃。几成废墟的上都结束了作为元朝都城的历史,成为北元(元灭亡后蒙古人建立起来的又一个草原帝国,其国域从上都向北向东绵延数百公里)境内的一处据点,不复往日繁荣。随着朝代更替,元上都文化也慢慢沉浸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

从2005年开始,元上都所在地就进一步加强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展示、旅游服务等工程。2010年,《元上都遗址保护规划》正式公布。同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公布了两级的《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锡林郭勒盟还出台了《元上都遗址生态环境与特色景观保护规划》等,进一步加强对元上都遗址的全方位保护。

记者:元上都文化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徐进昌:文化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是这个地方的“魂”。别人只有了解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看到了这个地方的灵魂才能爱上这里。一个地方因为有了灵魂,才能吸引别人、感动别人。

元上都的历史文化是蒙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蒙古以及世界上的唯一。元上都是大元帝国百年的政治文化中心,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草原民族的生活状态。它不仅具有游牧文化的突出特点,也是游牧文化宫廷化的产物。不仅代表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而且各种宗教共存,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在这里相互交流。

所以,今后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提高对元上都的研究力度和挖掘深度,下功夫搞清楚元上都的文化脉络,深入地研究这一文化瑰宝。只有我们自己清楚了它的历史渊源、准确把握它的事件线索,才能把它更好地向外界推广和弘扬。

解读元上都

历史上最大帝国

元王朝的首都

“忽必烈汗在上都,敕令修建一座,堂皇的离宫别苑。附近的神圣之河阿尔甫,水流急湍,流经峡谷千千万,注入不见天日的深渊……”这首由英国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创作的《忽必烈汗》曾向世界描绘了元帝国首都的富饶景象。

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人、物都是一瞬间。

茫茫的原野,野草丛生,700多年前辉煌瑰丽的元上都早已成为废墟一片。巨大的人类文明被废墟掩盖的无影无踪了。许多人看到的都是荒原一片。

元上都位于广袤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中国大元王朝的发祥地,也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

作为元朝的统治中心,元上都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形成了以宫殿为中心,分层、放射状分布,既有土木为主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出一个高度繁荣的草原都城的宏大气派,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的产物,是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的杰出典范。“一座元上都,半部元朝史”。元朝的11位皇帝中,有6位皇帝是在上都登基。元上都最终在农民战争烈火中化为灰烬。

因此,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元上都是一处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土遗址,用一种沧桑的姿态记述曾经的繁华,来自于祖国各地的游客也只能在解说员的描述中去想象那些曾经矗立在此的宏伟建筑。

2012年6月29日,俄罗斯圣彼得堡传来喜讯:在此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元上都遗址成为我国第30项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2项。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元上都遗址作为草原都城遗址,展示了文化融合的特点,见证了北亚地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及相互交融。

人物档案

徐进昌,山东聊城人,文化学者,作家,散文家,诗人,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草原文化学者——作家徐进昌,几十年笔耕不辍,坚持文学创作、历史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探索。有散文集《青青的草地》《一片蓝天》《大地的诉说——徐进昌散文选》和论文集《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出版发行。主编《上都文化研究》《上都文化研究》(蒙)两部专著,揭开了上都文化研究的第一页。他对影视和书画领域也有涉略,编写制作了《大雁高飞头雁领》《救活四个厂的实干家》等6部电视专题片,并在锡林郭勒电视台和内蒙古电视台播放;他的书画作品获内蒙古“松鹤杯”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