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创造辉煌的内蒙古民族影视该如何续写传奇?

魅力霍林河 2015-09-17 09:24:00

原标题:曾经创造辉煌的内蒙古民族影视该如何续写传奇?

在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凯歌高奏的暑期档,内蒙古民族题材影视发展论坛召开,众多影视专家学者、艺术家齐聚青城,对内蒙古民族影视的发展做了一次集中梳理和冷静思考。与会者们的探讨凝聚为一个核心问题:在当前票房与收视率为王的影视业生态中,曾经创造辉煌的内蒙古民族影视该如何续写传奇?

草原光影如何再续传奇?

电影《额吉》用诗意的电影叙事手法获得了金马奖、华表奖、金鸡奖等奖项。

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是我区影视商业化运作的一个典范。

数量众多佳作迭出

在新中国影视发展历史中,内蒙古影视创作一直以其独特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占据重要一席,一些精品佳作享誉国内外。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内蒙古的影视创作更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从1981年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阿丽玛》问世到2007年,内蒙古的影视创作者共创作故事影片及电视电影300余部,电视剧160余部。2003年—2007年的5年间,全国创作少数民族电影77部,由内蒙古出品的电影作品就达49部,在全国少数民族电影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内蒙古民族影视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佳作迭出。截至目前,内蒙古生产的电影电视剧已经先后夺得包括“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际国内重要奖项110余项。其中,《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季风中的马》等影片不仅在国内获得巨大成功,而且走出国门,为中国电影斩获了国际荣誉。电视剧《东方商人》《燕子李三》《成吉思汗》《山不转水转》《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等内蒙古“制造”电视剧赢得极高收视率,观众口碑甚佳。内蒙古文联主席巴特尔在内蒙古民族题材影视发展论坛上评价:“这些作品以鲜明的艺术特点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彰显了独特的民族特质和美学追求,构造出民族题材影视兼容并蓄的多元景观。”

内蒙古影视剧译制同样硕果累累。电影《大转折》《留村查看》《末代皇帝》等,电视剧《红楼梦》《篱笆·女人和狗》《高山下的花环》等,均在全国少数民族题材骏马奖评选中获得优秀译制片奖。

与好作品相伴而生,内蒙古近年来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影视创作队伍,涵盖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剪辑、化妆、服装等各专业,成为全国三大影视军团之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著名导演塞夫、麦丽丝、宁才、哈斯朝鲁、乌兰塔娜、王新民、康红雷,编剧冉平、江浩、石峥嵘,演员斯琴高娃、萨仁高娃、娜仁花等影视精英,以自己的勤奋和执着,为内蒙古民族影视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因自身的卓越才华和斐然成就,赢得了观众喜爱。

上世纪90年代崛起的蒙古族伉俪导演塞夫、麦丽丝,在20多年的电影生涯中,为世界影坛贡献了《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天上草原》等极具草原特色和艺术震撼力的经典电影,作为民族电影领域的精英,他们矢志不渝、兢兢业业,藉银幕影像讲述着蒙古族光辉的历史,草原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思考着本民族在社会转型下的生存与发展;无论在电影的思想内容、审美观还是创作风格与镜头语言上,都强烈地、独特地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原生态的民族情结,令内蒙古民族电影在中国和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熠熠生辉。内蒙古民族影视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影视领域一道独特的亮丽景观。这种独特性已经超越了“文化奇观”层面,显现出自身作为独立的文化承载物的特征。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