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学校有群蒙古国留学生

魅力霍林河 2016-06-02 10:31:00

原标题:口岸学校有群蒙古国留学生

初夏时节的甘其毛都口岸,暖意融融。清早来到甘其毛都学校,只见校园整洁,环境优美,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格外悦耳。

近几年,乌拉特中旗充分发挥口岸地缘优势,利用甘其毛都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吸引了一批批来自蒙古国的留学生到这里读书。

在校长花日的带领下,笔者走进了蒙古族学校留学生班,看到女孩子们都穿着连衣裙,男孩子们身着西装,个个脸庞洁净、身体敦实。老师问及他们在中国留学好不好,孩子们乐呵呵地用汉语答道:“好,好!”

包英娜今年11岁,是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人,2014年,她家举家搬迁至甘其毛都口岸。如今,父亲在口岸开车跑运输,母亲在饭店打工,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中国的学校各方面条件都很好,我在这里学习、生活都很开心。”包英娜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对笔者说,“我要好好学习汉语,这样就能够一直在中国上学。”

包英娜的母亲告诉笔者,甘其毛都学校民族特色教育鲜明,孩子在融入中国社会的同时,也能保持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习俗的传承。

2011年,乌拉特中旗旗委政府为了扩大影响,促进中蒙两国的文化交流及友好关系进一步提升,方便口岸周边牧民子女就近上学,多渠道筹措资金1432.9万元建起了甘其毛都学校。学校于2012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52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016平方米。经过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具备招收资格后,甘其毛都学校开始招收蒙古国留学生。

2013年5月,甘其毛都学校迎来了第一批16名蒙古国留学生。如今,留学生人数已达到49名,年龄从2岁到14岁不等,他们主要来自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和南戈壁省。

“老师,你看我的汉字写得怎么样?”

“不错,捺再写得长一点。”

书法室里,留学生们正在参加“蒙古国留学生写汉字、中国学生写斯拉夫文”活动。对于蒙古国学生来说,书写汉字并不容易,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是很大的挑战。“汉字虽然写起来特别难,但是能亲手写出汉字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留学生铁木真一笔一画写得很认真。

“这样的活动,既能让留学生感受汉字的文化气息,激发他们对汉字文化的兴趣,也给中国学生提供了学习蒙古国文字的机会,可以增进两国学生彼此的了解。”校长花日说。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甘其毛都学校在教学中,把谚语、谜语、习俗、传统游戏等渗透到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同时,还从蒙古国招聘了2名教师,专门教授斯拉夫文。

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学校除了对他们进行基础课教育、美德教育等外,还开展了美术、音乐、电脑、科学实验、舞蹈、劳动、书法、心理咨询等兴趣课程,并在教学中贯穿军旅体验教育。

近年来,随着甘其毛都口岸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有越来越多的蒙古国家长把子女送到这里学习生活。为了让小留学生们安心学习,甘其毛都学校不仅免除了他们的学杂费用,还免费提供食宿。招收蒙古国留学生,不仅强化了中国与蒙古国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也对两国的文化进行了普及和推广,更好地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梁震英)

《内蒙古日报》2016年6月2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