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为家乡做点什么”

魅力霍林河 2017-03-09 01:42:00

原标题:“我必须为家乡做点什么”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霍晓庆)从澳大利亚返回家乡创业,把内蒙古最具优势的太阳能资源和清洁空气变成可利用的能源,造福家乡人民。栗世芳,包头市智能制造与智慧能源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第五批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今年她获得了自治区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2010年,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过程中,远在澳大利亚的栗世芳受到邀请。“内蒙古有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和清洁的空气,这正好和我的研究方向相符,我必须为家乡做点什么。”于是,当时已经是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公司联合创始人及亚太地区总裁的栗世芳毫不犹豫做出了回国的决定。

“我们传统理解的太阳能就是太阳能热水器,有太阳能用,没太阳就不能用;夏天好用,冬天就不好用了。我们要研发的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可以使居民采暖、发电、工业、农业大棚冬季种植需要的热源和牛奶、冷饮等行业物流冷链仓储使用的冷气,直接用太阳能和空气能供应,不需要完全依靠电了,而且不会因为季节和天气原因影响设备的使用,24小时保持恒温。”栗世芳说。

可一切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国外,这项技术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军工领域,要想变成民用、普惠的技术,必须有人才支持。”栗世芳说。然而,这样的人才当时在国内很短缺,再加上经费紧缺,在回国的最初几年,从设计、画图到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等,都得由她一个人来完成。整整3年,她吃住在包头市留学生创业园的办公室里,曾经一度觉得自己快坚持不下去了。

这时,为了支持她干下去,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倾囊相助。“家人朋友这么支持我,我不能退缩。”栗世芳静下心来,开始想出路。

为了搜罗人才,她跑到北京,利用以前的人脉建立了一个国际性的余热、低温、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的创业联盟。她还跑回澳大利亚,自掏腰包请以前的合作伙伴来内蒙古旅游、交流,吸引他们投资。栗世芳还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才,亲自编写太阳能综合利用方面的教材,供大家学习。

为了获取一个精确的数据,在当时没有无人机和远程控制系统的情况下,栗世芳和她的团队在各种环境中进行测试,不分昼夜,无论寒暑,数据记录的本子垒了厚厚一摞。

经过5年的技术攻坚,栗世芳带领她的团队成功开发出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系统。栗世芳还把能源大数据技术跨界整合到系统中,通过大数据及物联网传感技术,实现了远程监测、全自动运营管理。在通过验收的那天,栗世芳一夜无眠。“能为家乡做些事,能让百姓受益,以前吃的那些苦都不叫苦。”栗世芳说。

现在,该系统已经在一些地区的乡村、边防哨所、社区活动中心、办公楼、敬老院等地实际应用,让戍边的战士在严寒的冬季能够利用太阳能采暖,让一辈子靠烧煤取暖的农民享受到清洁、方便的热源,让敬老院的房子冬暖夏凉,老人们在舒适的环境里颐养天年……

栗世芳算了一笔账,一座100平方米的房子,用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综合利用设备采暖,冬季6个月的采暖期,只需花费1000多元,比用煤和用电省了很多。“同时,这套设备用太阳能和空气能替换了煤炭等燃料,整体节能减排效率能达到75%以上,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栗世芳介绍。

创业7年,从当初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源可以利用,到建起汉诺威公司产学研一体化科研及生产基地,她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挥洒着奋斗的汗水。“服务家乡百姓,服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是一种责任,我会更加努力!”栗世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