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城乡面貌大改善 生活品质大提升

通辽日报 2018-10-09 00:00:00

原标题:通辽:城乡面貌大改善 生活品质大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通辽市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基本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使城市旧貌换新颜,大型商业综合体、新建住宅小区为城市增光添彩。

40年前,通辽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处于非常落后状态,建成区面积仅有19.3平方公里。那时,十字路口还未设红绿灯,满大街的自行车和赶集的毛驴车,街上几乎没有机动车。城里只有几条狭窄街路,路面坑洼,晴时尘土飞扬,雨天积水严重,可谓“路不平、水不通,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四、五层的红砖楼房是城市里最显眼、最气派的建筑了。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建成区面积从19.3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64.42平方公里,扩大了8倍以上,各项城市综合性指标大幅度提升。截至2017年底,全市市政道路总长达到1329.85公里,道路总面积达到2613.78万平方米,大中型桥梁达到45座,路灯7万余盏,城镇路网密度基本能够满足居民出行需求。1976年,第一污水处理厂开始建设,1986年10月正式运行。截至2017年底,通辽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2座,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24%。目前,全市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8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62%。1978年以前,市民用燃料一直以煤为主。到2017年底,全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6.17%,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7.92%。1979年,集中供热逐步在城区开始推广。截至2017年底,全市城关镇以上供热普及率达到83%,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3.5%。

全市大力推行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截至目前,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由1987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5.15平方米增加到38平方米。全市累计建设经济适用住房9871套,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2.68万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8.25万户,对2.2万户城镇低保、低收入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24.46万户,城乡约120万住房困难群体实现住有所居。

改革开放40年来,城镇园林绿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中心城区的人民公园、西拉木伦公园、辽河公园等一大批城市公园完成新建扩建,绘制出了一幅“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城市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

通辽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辽河公园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奈曼旗、科左后旗、扎鲁特旗、霍林郭勒市、科左中旗成功创建“自治区园林县城”。奈曼旗、霍林郭勒市被授予“自治区生态宜居县城示范旗县(市)”荣誉称号。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6113.03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到6705.7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77%、绿地率37.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6平方米。

乡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全市获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3个、特色小镇2个、国家级重点镇15个、美丽宜居村庄1个、传统村落1个、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1个。获评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3个、自治区级重点镇31个、美丽宜居小镇4个、美丽宜居村庄5个。(邵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