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簧吹奏:流传至国外的古老技艺

魅力霍林河 2016-12-26 10:58:00

原标题:口簧吹奏:流传至国外的古老技艺

古代的口簧

霍秀华在展示她制作的口簧

文·摄影/记者周婷实习生万永杰

一个铜架子、一片簧片就能吹奏出音乐,这个神奇的乐器就是口簧。口簧,又称口弦琴,蒙古语称“阿敏胡儿”,是蒙古族祖先发明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小的乐器,据考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个古老的乐器,目前在中国也只留存于四川、内蒙古以及台湾等地,濒临灭绝。

5分钟学会

11月25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敕勒川口簧研究所在回民区文化大院揭牌。研究所拥有口簧制作的3项国家专利,其成立的目的旨在传承口簧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并发扬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揭牌仪式当天,作为蒙古族口簧吹奏技艺非遗传承人,62岁的霍秀华携学生当众表演技惊全场。

再次见到霍秀华,是12月5日,她从口袋中掏出一个精致小巧、绑着五彩绳的“宝剑”,笑着说:“这支口簧是我从国外买的,不仅可以做乐器还能当配饰。别看口簧很古老,却很易学,普通人5分钟就能学会,不过要想完整地吹奏一支曲目还需要长时间地练习。”霍秀华一边说一边教记者吹奏起了口簧。在她的指导下,记者微微张开嘴,然后将架子卡在上下唇之间,用手向外侧拨动簧片,配合口腔里的气流,便发出了类似弦乐震颤声。刚开始,记者还难以掌握技巧,练习了一会儿后,手中的口簧已经可以发出有规律的声音了。

霍秀华告诉记者,口簧是很早以前游牧民族随身必备的物品,放牧、劳作、恋爱……都通过它来抒发情感。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霍秀华出生于锡林郭勒大草原,从小就对口簧情有独钟,在她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有一支口簧,霍秀华曾跟着爷爷和爸爸学习过吹奏技巧。工作后,霍秀华了解到这个乐器源于中国后又流传至国外。于是,霍秀华经常托朋友从国外帮她买口簧,还深入额尔古纳河向95岁高龄的玛利亚·索老人讨教口簧技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霍秀华得知口簧历史悠久,中国和欧洲的口簧研究者均认为口簧源于中国,大约在成吉思汗统治时期传到欧洲以及世界各地,因此也有“被遗落在亚欧大陆的神器”之说。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均有口簧制造者和吹奏者,然而在口簧的发源地——2000多年前就拥有口簧的中国却鲜有人知。这在霍秀华的心中多少有些遗憾:“我在公共场所吹奏口簧时,总是有人问我这是什么乐器,多数年轻人根本没见过。”

2007年退休后,霍秀华开始专心于口簧的吹奏、制作、普及和传承,2014年,她成功申报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她正在申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作为敕勒川口簧研究所的创始人以及蒙古族口簧吹奏技艺非遗传承人,霍秀华从一名文艺工作者变成了一名口簧工匠,她亲自设计口簧架子造型、挑选制作簧片的钢材……如今,口簧研究所已经研制出大小长短、高低音不同声部的口簧十余种,有的似镊子,有的像钥匙,可独奏、伴奏、合奏,能吹奏出各种美妙的曲子,也能模仿各种鸟鸣。

关于口簧的普及和传播,目前似乎遇到了瓶颈,而霍秀华却有自己的规划,她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我经常带着它参加各种展会,让人们多接触和了解它。同时,我还将周围的口簧演员招募到研究所当老师。传承要从娃娃抓起,我现在正在和各个学校联系,着手将口簧带入校园。另外,今年寒假我们将培训一批志愿者和老师,在研究所里开设口簧培训班。”

2011年,在俄罗斯萨哈(雅库特)共和国举行的第七届国际口弦琴(霍姆斯)国际文化艺术节期间,由20多个国家的1344名口弦琴吹奏家和爱好者创造了集体同时吹奏口弦琴“霍姆斯”人数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单曲时长逾7分钟。霍秀华说,她计划在她70岁之前打破该吉尼斯世界纪录,将中国传统乐器推向国际舞台。